8月7日,午后的惠民县桑落墅镇堤口杨村,除了聒噪的蝉鸣和微风偶尔掠过的微小声响,仿佛一切都睡着了。
室外34℃的高温,让人呼吸都感觉困难。白墙蓝顶的名荣家纺扶贫车间就建在村南北公路的路边,在门口合欢树的掩映下很是不起眼。如果不是有人带路,怕是要真的错过了。
走进扶贫车间,却是另一番景象:十几名女工正在操作台前对成品的毛巾进行整理和打包,偶尔交流几句,便又低下头忙着手里的活计——这里的工人是按计件发放工资的。车间的环境安静而舒适,除了角落里的空调,每个操作台边还放置了一台风扇,不时有阵阵的凉风吹过来。车间白色墙壁上一块红色的横幅特别醒目: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这些女工大多是本村和邻村的家庭妇女,部分是村里的贫困户,65岁的季焕荣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见到季焕荣时,她正在将一块块蓝色的毛巾折叠起来,摞成一摞,成捆打包。
“上班累不累?”
“不累,不累,就是把这些毛巾整理打包,咋能累?我年纪大了,累活儿也干不了。再说还有哮喘病,都随身带着药呢。”季焕荣边说边从操作台下拿出一个塑料袋,袋子里是两个白色的药瓶。
车间负责人朱雪芹告诉记者,这个车间主要是整理完成品,简单易学,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强度不大。从业者都是年龄比较大、没什么技术的农村妇女,月收入均在800元以上。像季焕荣老人这样算是比较特殊的,老人本身身体有病,干活自然不能和正常人比,都是干一阵子歇一阵子。即便这样,老人每个月也有二三百元的收入。
“我这下午刚过来,还没干多少活儿。”季焕荣告诉记者,她家距离扶贫车间不足100米,下了班还能回家给老伴儿做做饭,上班顾家两不误。
“您对现在的生活还满意吗?”
“好着嘞,好着嘞。亏着政府的好政策,亏着共产党,要不俺可真的只能等着(死)了。”季焕荣老人说着话红了眼圈。
原来,季焕荣老人无儿无女,她和老伴儿就靠种的三亩地为生,地里的收成就是这个家庭的全部收入。前几年,老伴儿得了脑梗塞,丧失了劳动能力。60多岁的季焕荣既要出去干活,又要照顾患病的老伴儿,过度的劳累让身体本就不好的她常常犯病。有一次邻居来串门,碰巧遇到季焕荣哮喘病发作,她整个人倚靠在叠起的被子上,却怎么叫都没有回应。吓得邻居大喊:快摸摸她,还有气没?不行赶紧送医院。
说起这段经历,季焕荣说她记得很清楚,她当时也能听到邻居说话,可就是动不了,浑身使不上一点儿劲。
“当时那个心啊,就是等死,咋想这日子都没法过了。俺老俩又老又病,光有出的钱,没有进的钱;住的那房子又矮又破,房顶很多就是板子加塑料布,再压几块砖。”季焕荣说,现在好了,不仅住上了安置房,还能在家门口上班挣钱。老伴儿之前胃穿孔做手术,跟乡亲们借了些钱,也能慢慢还了,她不想在自己百年之后还欠着饥荒。
和记者一同前来的桑落墅镇扶贫办工作人员梁士光告诉记者,季焕荣老人是建档立卡的低保户,现在她和老伴儿一年低保收入千数块钱。除此以外,老人还享受扶贫车间、农家乐餐厅、光伏发电、温室大棚、华红家具扶贫项目收益,这些一年下来老人收入不低于三千元。
车间负责人朱雪芹告诉记者,堤口杨村扶贫车间于2016年投资建设,与滨州嘉和家纺有限公司合作,通过来料加工,为企业加工毛巾、浴巾等粗放型手工加工活,简单易学,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在此就业,月收入在1500元至2500元之间。通过村委会和社区动员发动,目前在扶贫车间务工人员已达70人左右,其中贫困人口15名以上。目前,60岁以上贫困人口通过整理完成品、零工,月收入均在800元以上;30至40岁年轻人员通过针织手工,月收入均在2000元左右。2017年交纳车间租赁费1.8万元,目前已对堤口杨全村39户贫困户进行了项目收益分配,贫困户收益金额1.26万元。
扶贫车间带动了群众增收,受到贫困群众的欢迎。被省人社厅授予“省级就业车间”荣誉称号,以肯定他们为产业带动、务工就业开辟出一条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