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布双起
本报通讯员 李明珍
全镇52个行政村全部建起了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乒乓球台、篮球架等;文化宣传部门为农家书屋配备书籍2000余册、文明新风彩页600余幅,为各村舞蹈队、演出队配备专用音响、服装……近日,记者走进阳谷县阎楼镇广大农村,只见各种文化活动应接不暇,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农村文化气息更加浓厚,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充实。
文艺活动 丰富多彩
“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咱农村的文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我们这个舞蹈队常年活跃在村里,节假日义务给村里的老少爷们演节目,村里有开业的饭店、商铺,我们都会去义演,节假日还要提前预约哩。”阎楼镇三教寺村党支部书记王春英笑着向记者介绍说。
王春英曾经担任村妇女主任多年,对村里情况非常了解,为丰富村里的文化生活,她自己掏腰包购置了演出服装、音响、道具等,组建了一支舞蹈队,利用饭后、农闲、节假日开展活动,群众参与度非常高,截至目前已经坚持了8年,演出60多场。
目前,阎楼镇52个行政村中已有32个组建设了舞蹈队。三教寺村的扇子舞队,辛庄村的门球队、阎楼村的武术队、周庄村的舞狮队、胡马村的秧歌队等等,在当地及周边都很有名气。不但丰富了村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持。
移风易俗 润物无声
移风易俗,表面上是改变行为习惯,实质上是改变价值观念,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老”在千年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布新。风俗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移风易俗,就要移之以情、易之以理、管之以法,多用“育”的方式、“化”的手段。
李瑞红是陈堂村的党支部书记。2007年上任后,在丈夫、儿子的支持下,在村里开展了移风易俗工作。在听取村情民意的前提下,多次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制定了红白理事会制度。号召全村青年人新事新办,对老年人要后养薄葬,制定出“五不、一帮、一试行”的村规制度。“五不”即不定响器、不定架鼓、不定狮子秧歌、不唱大戏、不用棺材;“一帮”指一家有事众人帮;“一试行’指试行开追悼会。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这项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村民的理解、认可、支持。目前,陈堂村模式正在全镇52个行政村和全县推广。
文化建设 百花齐放
作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辛庄村除了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之外,红色文化建设特色明显。该村有建国前老党员5名,南下干部、抗美援朝英雄、淮海战役、辽沈战役英雄、烈士等16名。镇村工作人员历经半年多的时间,对地处天南地北的英雄家属进行走访、座谈、电话采访、查找资料,把这些人的材料整理出来,放在村史馆里供人们参观学习。
除此之外,村里还挖掘出了“抗战交通线”“秀才井”“蝎子坑”等红色景点,重建了村史馆、共产党员之家等,将英雄先烈的事迹重新搜集整理,供年轻后辈警醒、学习。这些地方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成为青少年教育之地、农民的精神家园。
像辛庄村一样,柿子园村对元朝石羊等雕塑进行了发掘,三教寺围绕三教合一进行了研究,胡马村建设了以鲁西北农耕文化、廉、义、礼、智、信为主题内容的文化墙,村级文化建设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