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采访结束,孙爱民向记者表示,“让党的阳光照亮贫困群众的就业之路,把党的温暖洒向千家万户”是她一生的追求,今后,她将坚持让家政服务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脱贫攻坚、让困难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我相信帮助他人,才能快乐自己!”孙爱民说。李华冲在拆迁一线的村支书
即使村子拆没了党员学习也不耽误
说起拆迁这“天下第一难”的事儿,许多人可能觉得这一般是男人干的事儿。但历城区华山街道办事处小洼村的村支部书记李华,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征迁这项工作上,巾帼不让须眉。
华山片区是济南携河发展和“北跨”的“桥头堡”,该片区拆迁工作是全市重点工作,也同时关系到片区建设进度。2014年3月,该片区拆迁全面启动,而小洼村在该片区所有村之中,又算是特殊的。“老百姓都说‘搬家穷三年’,我们村这次拆迁,是第二次了。此前是从济青公路以北迁过来的,这次再让老百姓搬迁,他们肯定不大愿意。”李华说,“但是重点工作还是要推进,而且要保质保量地推进。”
于是,李华带领村“两委”班子扑下身子做起了群众工作。宣讲政策、入户做工作,她从早晨六点出门,晚上十点才能回家。“我们村风民风都不错,基础好,但也难免有几个困难的。有一户老两口,就一个孩子,孩子还差一年就能够结婚,房子面积就能大点,所以就是拖着不动。但拆迁是政治任务,要一把尺子量到底。”李华说。开始,这一户不让进门,李华就天天去“磨”,关着门就在门外讲政策,村民说难听的话就笑脸相陪,工作日不在家就专挑节假日去。就这样,不知吃了多少次闭门羹,入了多少次户,僵持的局面终于有了松动。“那一刻真是觉得嘴皮子磨破了都值了。”李华高兴地说。
就是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小洼村在华山片区所有村中,成为首批拆迁完成的村。
拆迁后居民分散在全市各地租房过渡,但小洼村的党建、补偿款发放等重点工作推进依旧没有停止和耽误。为了不耽误村里党员的学习生活,李华特别建了一个党建群,把所有党员拉进群,定期组织学习;为了让村民尽快拿到补偿款,她专门建立网络联络群,将补偿、安置房建设等群众最关心的事及时通知给他们。“重点工作永远放在第一位,到哪里也不能耽误,还要推进得快速、出色。”李华说。(本报记者 李小梦 钱堃)制图/孟学荣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