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报道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
2010年11月起,温州都市报推出“都市新闻·民生”版,在版式、内容上大胆创新,在文章和标题处理上力求“接地气”,体现了“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着重突出民生新闻的地域性、贴近性、人文性,创新了民生新闻的价值和品质。
“地域性”,让民生新闻更有“温州味”
都市类报纸要打造本土民生新闻风格,就要依靠本土化的地域优势和充满人文情怀的风格,做好民生新闻的选题策划。“都市新闻·民生”版在推出之初,就把“地域性”作为一大要义,让读者觉得报纸上所报道的事,就是我的身边人、身边事,读来有亲切感。而全方位、深层次地报道群众关心的事、群众身边的事,要在突破就事论事的基础上,赋予它新闻的深层次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增强民生新闻的亲和力。
在温州,以“红日亭”为代表的500余个免费伏茶点遍布城乡,夏熬凉茶,冬煮热粥,风雨无阻,多年如一日地把关爱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们。这是温州人“善行天下”的良好诠释,但作为这一具有温州地域特色的新闻,媒体经常关注,如何出新?去年1月1日,恰逢传统的“腊八节”,温州都市报提前策划,派出记者于腊八节的前一天和当天上午,和红日亭的老人们一起煮粥施粥,并于第二天推出《红日亭施粥体验记》,让读者体味到了这一善举背后的甜酸苦辣。最终,红日亭免费伏茶点成为温州的“道德地标”,吸引着全国的关注。
“贴近性”,让民生新闻读来亲切
温州都市报 强调“贴近性”,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先问一问自己:该新闻和老百姓的贴近性如何?老百姓在你所报道的新闻中最关心什么?老百姓还希望记者挖掘怎样的幕后新闻?
2012年春节,铁道部首次推出网络购票,这对于急切回家的人们来说,无疑多了一条购票途径,但对于多数务工者来说,他们也许从没有碰过电脑,更没有开通网银,他们怎么能通过网络购买火车票?2012年1月3日,在温州务工的重庆人黄庆红将自己的这一烦恼,以信件的形式送到温州都市报新闻热线值班室,记者随即对黄庆红作了深入采访。
第二天,在“都市新闻·民生”版,以《一个农民工写给铁道部的一封信》为题,道出了农民工的心声。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栏目播放了黄庆红给铁道部写信这则消息,评论员白岩松选读信件部分内容后,与央视记者连线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后来,新浪微博@温州都市报贴出了这封信的截图,被网友转发千余次。大部分网友对黄庆红的遭遇表示同情。报社为黄庆红购买了一张飞机票,才使他于1月8日顺利到家,这一事件才算画上句号。在整个报道过程中,记者时时处处倾听读者的心声,报道写得平实自然,与读者产生共鸣。
“人文性”,让民生新闻带给读者温暖
新闻是对重要事实的报道,但重心落脚点应该是“人”,这里的“人”既包括抽象的群体也包括具体的个人。能够将民生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体现出来,读者就会产生共鸣。
2012年12月初,中非爆发军事冲突后,当地反政府武装逼近首都班吉,大部分华人撤离了中非。由于局势紧张,机场关闭、航班取消,中国援中非医疗队的6名队员一时未能撤离,其中4名队员是来自温州各大医院的医生及工作人员。2012年12月31日晚,中国援中非医疗队队长吴荣瀚发微博称,机场已解禁,在大使馆的努力下,他们买到去肯尼亚内罗毕的机票,然后转机返回国内。
记者获知这一线索后,积极联系吴荣翰,并采访了吴的妻儿。2013年1月1日,“都市新闻·民生”版发出《援非医生踏上回国路》一文,温州其他媒体也积极跟进此事。如何在后续报道中出新,使这件牵动人心的事件更有人情味?经过商议,报社决定派记者乘飞机去广州接回医生,巧打时间差的同时获取第一手资料。1月3日,在二版整版刊出《温州援非医生讲述四次艰难撤离》、在三版整版刊出《“妈妈,你这像是拍电影啊!”》,对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背后隐藏的故事等,进行了详尽报道,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都市类报纸强化人文关怀,体现的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赞赏以及对人的灵魂的关怀与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