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州市发展改革委紧抓战略机遇,以政策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构建起覆盖空域管理、飞行服务、产业培育的全链条生态体系。作为全省首个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所在地,滨州低空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被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
滨州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策、资源、实践的协同发力,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策引领强保障,空域资源赋优势
国家和山东省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重要载体。山东省明确把低空经济纳入八大未来产业,计划到2027年实现产业规模1000亿元,构建起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滨州主动跟进落实,建立低空经济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综合协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三个专项工作组。为更好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滨州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制订印发了《低空经济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低空经济产业科技创新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滨州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滨州拥有得天独厚的空域资源,黄河冲积平原造就了辽阔净空条件,全年无飞行禁区,优良飞行天数超330天,获批低空飞行空域达9242平方公里,覆盖黄河滨州段至入海口,形成300米、1500米、5000米多层次立体飞行格局,为低空飞行提供了稳定的时空保障。
设施筑基强支撑,科创赋能添动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滨州已建成2.2万平方米垂起类无人机起降区、1200米固定翼无人机起降跑道,硬件设施配套齐全。全省首个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先后在滨州落地,前者提供从研发测试到生产验证一站式服务,后者承担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管理职能,实现无人机“飞得起、管得住、落得下”。
科创资源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山东航空学院作为全省唯一航空类特色高校,开设了51个航空专业学科,每年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7300名、飞行员200名,成为全国重要的航空人才培养基地。全市现有4个省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8个中国民航局行业资质平台,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技术攻关,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场景拓展促应用,集群发展提质效
滨州不断丰富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推进全省首个低空智能感知一体化平台建设,规划建设120座无人机机场,目前一期15座无人值守无人机机场已建成投用,在警务执勤、竞赛演出保障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滨州正逐步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低空经济集聚区。
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全市已集聚低空经济企业37家,滨州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第四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成为省内第二家市级低空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滨州新能源集团、山东澎湃航空动力、朗昇新材料等企业稳步发展,产业链条日趋完善。按照规划,到2030年,全市规上低空经济企业将超30家,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今年将成立50亿元科创投资母基金、70亿元新兴产业投资母基金,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
园区引领聚合力,错位发展显特色
滨州强化园区协同发展,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已有3个园区入选省级特色航空航天产业园。
大高航空高新产业园聚焦民用运输机制造与通用航空产业,拥有2000米跑道和3563平方公里空域,是全国首个实现仪表飞行的A1类4C级通用机场,年飞行小时超3万、架次突破8万,飞行量居全国前列。目前,园区3000平方米高标准试验厂房及6000平方米停机坪已投用,4座垂直起降飞机完成3轮试飞,19座全尺寸新能源客机计划年内试飞,引进的万丰奥特集团2025年将实现15架整机、10套配件生产出口。
滨州高新区无人机产业园构建“一园两场多空域、一中心两平台多场景”发展格局,成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运行管理中心、低空经济研究院,建成18处5G-A通感一体基站、9个气象站,搭建低空服务管理平台和低空智联网平台。园区已招引16家无人机头部企业入驻,汉来H713型无人机实现量产,成为渤海湾先进无人机产业培育基地。
滨州航空航天产业园采用“基金+ 载体”招商模式,成立10亿元低空产业基金,引进因诺科技、蜂巢科技等10家企业,覆盖多旋翼、垂起固定翼、核心部件研发制造等领域,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园区规划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一期8万平方米已建成投用,为无人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滨州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姚振祥说:“我们将把握发展机遇,优化空域资源配置,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深化政企协同联动,全力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打造环渤海低空经济集聚区、筑就产业发展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