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屈晨晨 陈晓 烟台报道 
  
  残疾儿童的治疗、康复与社会融合,一直是残疾人家庭面临的现实难题。在烟台市芝罘区,一条清晰的服务路径正逐步铺开:0—6岁实施抢救性康复,7—12岁推进医康教融合,13—16岁开展职业技能训练,16岁以上则提供辅助性就业与托养服务。历经多年探索,这里已成功构建起从早期干预到全面融入社会的完整服务链条,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全生命周期康复”模式,为众多残疾儿童及其家庭点亮希望之光。 
  上午八点半,位于芝罘区闹市中的烟台新正元儿童医院已开始新一天的忙碌。艾灸、推拿、针灸……在这座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的康复机构中,各功能康复治疗室迎来了首批接受康复治疗的孩子。作为一家专注于0—17岁残疾儿童(涵盖脑瘫、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等)“全生命周期康复”的定点机构,新正元儿童医院的特色在于融合了医疗、康复与教育,可免费为适龄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培训。 
  
  院长马银凤介绍,医院构建了“医康教职”四位一体服务模式,形成全周期服务链,打破了以往医疗、康复、教育与社会服务相互割裂的局面,实现跨学科团队协作与资源整合。为此,医院为每位残疾儿童开展精准评估,制定个性化综合康复方案,并通过设立特教班级,创造条件让孩子尽早接触和适应普通教育环境,为未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面对大龄残疾儿童,医院还设置了职业康复项目,为12岁以上儿童构建生活技能工作坊,逐步提升其动手、沟通与计算能力;为16岁以上群体则提供日间照料与辅助性就业支持。“医院设有诊断评估、医疗康复、功能康复、教育转衔等多个科室,配备了先进的信息化智能康复设备,拥有专业医师、治疗师及特教老师近70名,累计服务残疾儿童超1000名。”马银凤说道。 
  
  “孩子来到新正元后,进步非常明显,我们家长看在眼里,心里是说不出的高兴。”在负一层功能康复科室外,市民张先生正带着外孙晓波(化名)接受治疗。他介绍,孩子从半岁时就表现出发育迟缓,语言和运动能力明显落后。“以前只会说单字,双腿跳也容易摔倒。”张先生介绍,为了给孩子寻求有效康复,这些年也去了很多医院,2024年7月来到了新正元。经过一年多的系统治疗,晓波现已能用基本语言与家人交流,肢体协调性也显著提升。 
  “现在带他去动物园,他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总会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虽然照顾他很辛苦,但我们非常开心能看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更让家人欣慰的是,晓波今年9月已顺利进入幼儿园,为持续巩固康复效果,目前每天上午上幼儿园,下午仍来医院接受认知与感统训练。“新正元为孩子开辟了新天地,也为我们家长注入了信心。”张先生介绍,目前,晓波在园适应良好,已经可以融入其他孩子一起做游戏,完成老师布置的手工作业。 
  
  “从持续跟踪情况看,回归普通学校的孩子适应良好,这也印证了我们精准康复教育的有效性。”马银凤介绍,该医院积极探索“医疗康复为基础、功能康复为提升、融合教育为泛化、社会回归为目标”的服务模式,深化机构与社区、家庭、学校之间的协作,显著改善了残疾儿童功能状况,有效减轻了家庭负担,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加独立、有参与能力的未来公民。目前,该模式已在行业内获得广泛认可,并作为典型案例多次推广,为“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我国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每天定下一个小目标:从走出家门开始 
  与新正元儿童医院不同,向阳“如康家园”更像是残疾青少年的“精神乐园”。扬帆助学义工、残疾少年家长任平介绍,许多孤独症青少年初中毕业后难以就业,因此在多方支持下,2025年,集工疗、娱疗、康复、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向阳“如康家园”成立,“孩子们白天在这里‘上班’,到点‘下班’回家,就像上幼儿园一样。” 
  
  家园一楼设有产品陈列区、水吧和烘焙坊。陈列架上,香囊、绳艺、葫芦烙画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均出自残疾青少年之手。二层为“工疗+非遗”辅助性就业区,设置葫芦烙画、木版年画、草木染、合香制作等11大类40余种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手工制作,残疾青少年在康复中锻炼手脑协调,实现“工疗”目标。三层聚焦社区康复,依托高校与专业机构资源,开展音乐疗愈、中医康复、心理辅导等服务。 
  
  “这些产品融入了非遗技艺,兼具实用与市场价值,既帮助孩子们增加收入,也向社会展示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像这款贝壳许愿灯,今年夏天卖得特别火,我们也没想到。”任平表示,做手工艺品不仅是康复训练,更让他们创造价值,残疾孩子同样有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内在需求。“他们在制作过程中非常专注、快乐,我相信顾客也能感受到这份快乐。” 
  在烘焙区,孩子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工制作胶东特色喜饼。任平介绍,机构中不少老师本身也是残疾孩子的家长,“因为我们更理解这些孩子,能够感同身受,所以愿意主动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孩子们掌握技能、融入社会。这些孩子都很可爱,每天和他们在一起,心情特别舒畅。” 
  
  在万达商城一楼人流密集区,“如康家园”的萱萱(化名)正与老师一起摆摊销售手工艺品。“这是香薰石膏,这是香牌,选用丁香、薄荷等天然中草药,历经15道工序,7到10天才能制成。”面对顾客的咨询,萱萱已能流利介绍产品特色。“现在每天轮换一个能交际的孩子来这儿摆摊,大家比刚来时开朗多了,至少有点事做。”带队老师表示,先设定帮助他们“走出家门”的小目标,再逐步实现自主销售、自力更生,“卖出自己的作品,他们会特别开心,交际和动手能力也明显提升。” 
  
  芝罘区残联副理事长周倩介绍,区残联始终坚持以务实服务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重点围绕残疾儿童康复和“如康家园”建设持续发力,取得了扎实成效。2024年,芝罘区成功入选省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标准化建设试点”并获评优秀;今年,又成功获批“全生命周期康复”试点资质。2024年,芝罘区“如康家园”辅助性就业收入达30万元,有效推动残疾人实现从受助到自助、进而回馈社会的良性发展。周倩表示,下一步,区残联将继续深化康复服务体系,拓宽残疾人就业创业渠道,加强权益保障,延伸关怀服务,全方位织密帮扶网络,切实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