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渤海湾畔,碧波万顷。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正加速建设;企业车间里,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数字化转型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东营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战略定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东营市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强市之路,将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来抓,展现出难能可贵的战略耐心和发展定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乏追逐短期利益的诱惑,但东营锚定工业主战场不放松,通过日监测、周报告、月分析等扎实举措,保持了对工业运行态势的精准把握和科学调控。这种战略上的稳定性,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可预期的环境,为产业升级赢得了宝贵时间。1至5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93%以上的24个行业保持正增长,这份成绩单正是战略定力的最好证明。
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东营市的企业如兆鑫工贸每年拿出6%以上营业收入用于研发,获得百余项研究成果,打破了海外技术垄断;全市研发投入总量和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连续三年增长。从模拟井智能检测中心的“数字医生”,到多个项目入选省工业领域行业大模型“揭榜挂帅”攻关项目,创新正在成为东营工业最鲜明的底色。更值得一提的是,东营市不仅注重大型企业创新,还深入开展19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政策宣讲,为426家企业提供应急转贷和担保资金68.83亿元,这种全覆盖式的创新培育体系,让大中小企业携手并进,共同打造创新生态圈。
产业协同是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东营市没有简单放弃传统产业,而是通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推动炼化、化工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化工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炼化产业5.2个百分点。同时,积极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建设速度走在全省前列。这种“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的策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良性演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营市深入实施“链长制”,出台八大标志性产业链2025年工作要点,制定18项“链长”领衔攻坚任务,谋划实施总投资3262亿元的128个重点项目,这种全产业链思维,让各类企业都能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东营工业经济的实践表明,高质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环境,也需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既需要保持传统产业优势,也需要培育新兴增长点;既需要科技创新驱动,也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保障。东营市的经验值得总结借鉴,其坚持实业为本,激活创新基因的做法,必将推动工业经济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