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晓强 通讯员 刘超
“执法先送法,处罚先引导,让我们清楚错在哪、该怎么改,心里亮堂多了。”近日,坊子区一家建材企业因固废管理疏漏被要求整改,执法人员并未简单一罚了事,而是在现场手把手指导企业建起台账、规范贮存,还结合具体问题耐心细致地解读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企业负责人面对执法部门的这种执法“服务”,不禁心生感慨。
“我们日常现场执法检查时,会同步递上环保执法‘送法入企’活动手册等宣传材料,结合企业实际问题逐条解读法律条款,同时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开展典型案例解读、法律知识培训,让企业对环保法规心知肚明。”坊子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通过在执法中普法,坊子区企业法治意识显著提升,主动整改率提高35%。
坚持执法与普法并行,夯实企业合规根基,是坊子区擦亮“生态助企坊”惠企品牌护航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坊子区以“执法+服务”为理念,创新打造“生态助企坊”惠企品牌,整合多方资源,通过执法普法融合、政企协同共治、定制帮扶服务等一系列举措,为企业纾困解难,助力企业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轻装前行。
针对企业环保诉求多元、行业共性问题突出的实际,坊子区推出“政企圆桌会议”机制,定期组织造纸、食品加工、铸造、表面涂装等行业企业代表及专家面对面座谈,围绕政策落实、执法争议、行业共性问题等研讨,通过“一事一议”精准纾困,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实现从“政府单向要求”到“政企双向奔赴”的转变。
“环保局的‘定制化’服务,不仅强化了我们一线员工‘岗位即责任’意识,也助力企业构建起了‘企业主导、员工参与、全员共治’的环保格局。”坊子区某涉水企业通过“智慧监管系统企业服务端”提出学法、用法需求,市生态环境局坊子分局第一时间响应,为企业员工指导环保设施操作规范,详细讲解污染防治设施使用及运维过程中的安全防范和注意事项,并明确企业负责人在环保设施安全方面的责任义务。
聚焦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坊子区创新推出“企业点单、部门接单”精准帮扶模式,企业通过“智慧监管系统企业服务端”在线提交法律咨询、合规指导等需求,48小时内即可得到响应和答复。既是严格规范的“执法者”,也是贴心周到的“服务员”,坊子区以创新执法与普法的融合路径,构建起“预防为主、服务为先”的法治惠企生态圈,将持续擦亮“生态助企坊”惠企品牌,为更多企业办实事、解难题,让法治春风常吹企业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