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蓝图,明确强调要“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位于渤海之滨、黄河之畔的滨州,近年来锚定品质滨州建设,聚焦“品质之求、精明之路、担当之行”,加力提升发展、科创、开放、服务、文化、环境、民生、平安“八大品质”,深入开展“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主题实践活动,让城市更具品质、更有活力,让市民更幸福、更有获得感,努力绘就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新画卷,成为群众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家园。
科创动能澎湃让城市更有活力
黄河奔涌,沃野葱茏,盛夏的滨州处处涌动着希望的律动。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中,创新居于首位。而当下的滨州,正在努力绘就从创新平台“星火燎原”到未来创新生态“星光灿烂”的创新蓝图,整个城市的科创品质越发强劲。
——在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9个国家级平台和16个省级平台为区域科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4年实现科创带动效应39.72亿元。
——滨州打造的山东省首个市级科技大市场——滨州科技大市场,搭建包含企业库、需求库、专家库、成果库、专利库的科技“五库”,汇集相关信息9650余条,并共享山东科技大市场8万余项科技成果、6000余位技术经理人、1400余家科研单位的科创资源,助力区域创新生态加速形成。
——在魏桥国科研究院,嫦娥五号月壤钻杆采用的铝基碳化硅材料正进行迭代测试,这是探测器“挖土”的关键部件。这项“中科系”成果是滨州铝业从“规模领跑”到“技术领航”质变的生动注脚。
——作为全国唯一“千亿粮城”,滨州还打造了全国最长、最完整的小麦绿色循环产业链,也是全国第一桶玉米油诞生地;2024年,滨州四大国家级粮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深加工领域完成研发项目42项,解决科研难题20项,申请专利42项。
近年来,滨州聚力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打造一流科创平台、一流科创生态、一流科创人才。从2021年的3.49%到2024年的3.7%,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持续上升,已连续4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2024年,滨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和占比提高幅度均列全省第1位。
2025年上半年,滨州组建6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推动集群研发平台全覆盖;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正式揭牌,26个科研项目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提质升级三年行动,187家企业入选人民银行科技创新再贷款备选名单,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8家,“双型”城市建设走深走实。
其间,滨州坚持以“五院十校N基地”全域科创格局为引领,持续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开放共享平台。如今,全市450家省级以上高能级科创平台、8家省重点实验室星罗棋布,为品质滨州建设构筑起坚实的“创新脊梁”。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滨州深入开展“十万名技能人才梯次培育工程”,系统构建技能人才“选育用留”全链条生态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技能人才强市之路。全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4.17%,较“十三五”末提升6.5个百分点,为“工业大市”向“制造强市”跨越提供了坚实的技能支撑。
如今的滨州,有67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1位,其中16项登顶全球细分市场,更凭借“五院十校N基地”的科创格局首次跻身中国科技创新百强市,实现了以“科创品质更强”引领企业更强、产业更强、城市更强。
深厚人文底蕴让城市更有吸引力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
山城重巍峨,水都钟灵秀。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禀赋与特色,城市发展只有依托山水脉络、人文底蕴,才能让居民见山见水,记得住乡愁。
近年来,随着品质滨州建设起势成势,滨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品质更好、环境品质更美,城市发展更具特色。
滨州有千年文脉和独特民俗风情,不一样的韵味让人陶醉。
——滨州是黄河文化、孙子文化、齐文化、红色文化、吕剧文化交相辉映的地方,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已有8500年,境内发现的丁公陶文比甲骨文还早了800多年。
——兵家至圣孙武、北宋名相范仲淹、清代帝师杜受田等圣贤名士在滨州生活成长、创立思想,博兴吕剧、阳信鼓子秧歌、惠民胡集书会等民俗非遗在滨州活力绽放、声名远扬,老渤海革命传统等红色基因在滨州融入血脉、薪火相传,中医药文化等民族国粹在滨州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滨州既是沿黄城市,又是沿海城市,“海韵河秀”勾勒出“城水相依、舒朗大气”的城市形态,处处渲染着美的意境。
——在这里,可春赏黄河绿柳、万亩梨花,在农耕研学、田园旅居中感受春天的气息;
——在这里,可夏游滨海湿地、十里荷塘,在湖畔漫步、绿道骑行中享受夏天的悠闲;
——在这里,可秋登碣石山、鹤伴山戏水玩乐,在星空露营、森林氧吧中感触秋天的清凉;
——在这里,可冬享温泉疗养、冰雪世界,在天然康疗、冰雪运动中领略冬天的别致。
滨州还是一座万亿工业大市,近年来依托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工业旅游”项目,加快构建大文旅、大康养融合发展格局。
——在这里,您可以探寻一块块铝合金如何变身全铝车身,探寻一团团棉花如何编织成时尚服装,探寻一粒粒小麦如何生产出600多种产品,零距离感受滨州工业的厚重和魅力。
——在这里,黄河谣数字医疗产业园获批全国唯一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园,滨州康养职业学院年内实现招生,“文旅+医药+康养+职教”的大健康发展路径越走越宽。您可以感受康复医疗、休闲度假等业态协同发展,体验“康养福地”。
另外,滨州还有锅子饼、盐田虾、芝麻酥糖等特色名吃,也有海瓷、盐雕、老粗布、手工地毯等好品优品;既有青春音乐节、音乐嘉年华等青春盛宴,也有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马拉松赛、“村BA”球王争霸赛等体育赛事。
总而言之,在滨州,能体验千年传承、风情迷人的人文韵味,在访古寻踪、研学追圣、缅怀先烈中温润心灵、砥砺心志;能体验四季皆景、全域可游的河海画卷,在登山玩水、看海游湖中探寻四季变迁,悦赏别样风景;能从吃到购,从玩到住,找到独属于每个人的专属嗨点。
坚持“人民至上”让城市更有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近年来,滨州坚决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锚定品质滨州建设,深入开展“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主题实践活动,统筹推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国家康养城市、国家体育公园城市建设,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致力于让每个人在滨州都能心安顺遂、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乐享高品质生活。
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5年上半年,全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5.8%,列全省第一位;谋划实施的“12163”民生实事扎实推进。
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不断优化市民出行环境,让市民能够更便捷地奔赴“诗和远方”。当前,滨州高铁建设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场景,滨州站路基填筑完成100%、桥涵完成100%。2024年12月29日,滨州黄河大桥南延工程顺利贯通,滨州市民经由黄河大桥可直接驶入高速,直达淄博北站时间可缩短20分钟,出行便捷度显著提升。
医疗服务提升,是滨州民生事业中的又一亮点。2024年,在全国433个城市中,滨州医改工作指标运行排名第31位,群众就医负担明显降低,门诊次均费用同比降低4.2%,出院患者平均医药费同比降低8.9%;每万人拥有合格全科医生数量、基层诊疗量占比均居山东省第2位。与此同时,滨州市新一轮“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启动一年以来交出了一份厚重的成绩单:全市46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4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CT等重点设备;“名医基层工作室”实现90家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更是全市民生事业的重中之重。2024年,滨州“强校扩优”行动覆盖率列全省第一,“省级乡村温馨校园”总数超40所;成功获批山东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是山东省唯一入选地级市,打造了省级教学改革“滨州样板”。
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能力,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滨州持续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连续5年提高9类困难群众救助标准,受益人群达17.7万;全额资助7.4万余名低保、孤困儿童参加“医惠保”;为4700余名特困、低保失能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1.2万名分散特困人员提供第三方照护服务。创新完善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实施助残、助老、助学、助困四大类13个民生项目,惠及困难群众30余万人次。
随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滨州正以“一米高度”独特视角,让城市发展与儿童成长同频共振。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390个儿童友好空间、120处城市和乡村书房、102个儿童友好社区、36个亲子阅读体验基地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友好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内涵式发展让城市更有品质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这就要求城市必须深刻把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撑。
2024年,滨州全力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招商引资实现大突破,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工业经济挺起硬脊梁,全年签约实体产业项目460个,683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7.5%,魏桥创业集团销售收入超5500亿元,交出了一份领跑提劲、振奋人心的精彩答卷。
2025年,在全力打好“三大战役”基础上,滨州又提出实施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干部内生动力、风险防范能力“三大行动”,进一步向市场要活力、为干部添动力、防风险提能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城市内涵式发展,既要注重面子,更要注重里子。
滨州聚焦产城融合这个核心,大力培育“产城融合、精明增长”的城市业态,以提升“八大品质”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全力打造黄河流域山河海乐居品质城市。当下的滨州,科创、南部、老城、康养、高铁五大片区提速建设,绿环境、居环境、车环境、路环境一体提升,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漫步见水、转角见园成为标配——这座城市正通过精雕细琢城市品质,多维度满足居民物质与精神需求。
与此同时,滨州坚持自治、共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并举”,“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持续拓展,平安建设、法治建设考核连续多年列全省第一档,“网格化+智慧化”管理模式让城市更宜居、更聪明,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尤其是,滨州坚持“平安是基、心安是魂”,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建设纲举目张、起势见效,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一幅“心安处处安”的美好画卷正在滨州大地上徐徐铺展。
其中,“安康”守护着生命的尊严,全市506个村卫生室旧貌换新颜,基层诊疗量跃居全省第二,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安心看病。“安居”让诗意栖居成为现实,去年全市25处新建绿地公园次第开放,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列山东省第3位;60个老旧小区蝶变重生,滨州入选“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国试点城市。
滨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也取得硕果——位列2024中国数林指数全国第9,连续3年入选全国数字城市百强市,是全省唯一在“鲁通码”和“电子签章”两个领域均入选试点的市。
随之而来的,是滨州城市服务能级明显提升。
为企业服务好。坚持“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理念,深入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滨企创世界”等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十大行动”,大力推进“心安民营”工程,持续擦亮“滨周到”营商环境品牌,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做久。
为院校服务好。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社教融合,持续完善“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职教模式,努力把人才、科技、产业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市民服务好。统筹办好各类民生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完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体系,推动“12163”民生实事早落地、早见效,努力把更多的“民之所盼”变为“民之所赞”。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当下的滨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形态、业态、生态、文态、质态“五态并举”,产业的味道、产品的味道、企业的味道、科创的味道、平安的味道“五味俱全”,发展品质更高、科创品质更强、开放品质更活、服务品质更优、文化品质更好、环境品质更美、民生品质更实、平安品质更稳,一幅人民之城、幸福之城、活力之城的品质滨州壮阔图景跃然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