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通无人机生产的国内首款载重1吨级大型无人机TP1000成功首飞;万华化学AI无人实验室里,智能机械臂以微米级精度调配分子材料配方,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将新材料的研发周期提前了三个月;烟台明德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打破传统晶体行业的制造束缚,成功研发出面积仅为2毫米×5毫米的晶振,成为全球唯一一家拥有智能加工线的企业……
在烟台黄渤海新区,自主创新被印刻进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基因”,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种子”结出科技成果。据统计,全区目前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447家,约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
这些企业是如何走好“创新之路”的?近日,记者深入黄渤海新区,探寻他们坚持创新、久久为功的“密码”。
“大块头”领跑,创新成果“顶天立地”
位于黄渤海新区的烟台金鹏矿业机械有限公司,不单是一家矿机公司,而且下设选矿研究院、矿山设计院等设计研发公司,成立仅10多年,已是中国生产专业矿机的“行家”。
“我们靠着紧跟国家战略,凭借自主创新,走到了国内大型矿山机械装备企业前列。”谈及公司发展,金鹏矿业董事长于建环表示,近年来,由于新能源领域的矿产品需求度上升,公司将研发的重点也适时转向了对锂矿、石墨矿、萤石矿等新能源矿石的研究上。目前,自主研发的锂矿精细脱泥技术,可将锂矿选矿回收率提高3%。
坚持“再向下深挖一米创新”,金鹏矿业自主研发的湿法分目新技术可以使大鳞片在磨矿中得到保护的同时,生产率明显提高;新型立式球磨机能降低再磨能耗20%,提高精矿品位1%左右。
同样专注于自主研发的烟台一诺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拥有属于自己的细分领域“技术城池”。“依托自主创新的合金化锻造工艺,公司开发的键合银丝相较传统金丝成本大幅下降,能为下游客户节约超80%的材料开支。”烟台一诺电子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微米级键合丝虽细如发丝,却串联起百亿规模的半导体封装产业,并以其品质的稳定性,成为国内半导体供应链中的一员。
深耕“键合丝”领域30年,手握60项专利技术,2024年一诺电子各类键合丝出货量约30亿米,同比增长36%,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首位。“这个长度足以环绕赤道75圈。”公司负责人说。
将“创新因子”融进企业发展的“DNA”,金鹏与一诺电子的创新路径并不是个例。在黄渤海新区,万华化学通过在聚氨酯材料及原料制造方面的不断创新,产品已在全球市场极具竞争力;泰和新材生产的芳纶有机纤品,因其耐腐耐磨耐高温的特点,成为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香饽饽”;力凯数控成功攻克线切割装备的进给装置和罗拉等关键部件制造技术壁垒,多项自主研发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企业的亮眼表现,已成为该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个“支点”。
“小而精”深耕细分,科技力量“铺链成网”
“这台‘数据耦合’浮漂,可以长期监测海洋水质状态、海洋波浪及海洋气象信息,是目前市面上采集海上数据、预警海上灾害准确度最高的仪器。”对着自家的“明星”产品,烟台科勘海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葛亮信心满满。
作为一家集海洋监测设备研发、生产、海洋环境服务和海洋工程关键配套系统开发于一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烟台科勘海洋所生产的浮漂,已成功实现“全链条”的国产化。
在车间内,一台黄色的海上智能浮漂,格外引人注意。这种智能浮漂的关键装置——波浪传感器,曾主要依赖从挪威、荷兰等欧美国家进口。“仅进口单个传感器,价格就高达20万元,在数据应用上也没有自主权。”葛亮告诉记者,为了在数据上更具主动性,公司决定自主研发,不仅解决了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还将价格“打”了下来。“现在一台波浪传感器设备只需2万元—4万元,整台智能海上浮漂的价格也只是国外产品的1/4。”葛亮说。
虽然只成立不到两年,科勘海洋已与中船重工、中国船舶、中交等一批“国字头”企业合作,产品远销韩国、印尼等国家,市场营业额突破千万元。
像科勘海洋这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黄渤海新区还有很多。烟台恩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功率宽幅手持激光清洗机,采用高能激光束照射金属表面,可使表面的污物、锈斑或涂层发生瞬间蒸发或剥离。公司总经理于兆磊介绍,在没有设备之前,工人需要将金属板拉到沙场进行喷砂和人工打磨,不仅效率低,还会造成污染。
瞄准市场空白,恩邦电子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等院所展开合作,短短2年时间,研发出连续+脉冲复合清洗技术、光束匀化整形技术,还解决了清洗高反材料对设备造成损坏的行业难题。
在黄渤海新区,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始选择深耕细分领域,并逐步成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配套专家”和“单打冠军”。数据显示,全区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2家,两项指标均居烟台市首位。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82.41%,居全市前列。
政策+资本“双托举”,创新生态“枝繁叶茂”
科技型企业从不缺奇思妙想,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奇妙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得益于业达创盈天使基金的有力支持,山东凯格瑞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引射器、防爆氢气循环泵等产品国产化率达到100%,成为全球唯一提供氢燃料电池阳极侧全场景产品解决方案的公司。
“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好产品研发,而黄渤海新区提供了非常好的生态。”凯格瑞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莉说,在业达创盈天使基金的帮助下,公司当年的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6.25%。
为了让更多实验室里的“金种子”成长为产业变革的“参天树”,黄渤海新区推出多元股权投资体系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更精准的扶持策略和资源赋能体系加速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成长。与此同时,针对科技企业建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开展“科信贷”“成果贷”“创业贷”,对中小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扎根贷”。
资金上“托举”,政策上“对症”。针对“一茬接一茬”的高新技术企业,黄渤海新区还建立起金字塔形企业培育梯队——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塔基、高新技术企业为塔身、创新型示范企业为塔尖,通过分级分类建立动态化企业梯度培育库,实施精准滴灌式培育。
此外布局大实验室平台、关键共性技术转化平台、企业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平台、国际科创平台和科技综合服务平台等,推动创新资源高效整合。目前,黄渤海新区高标准打造46家重大科创平台载体,开展技术攻关及产品研发80余项、转化成果40余项,形成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
在引才和培才方面,黄渤海新区注重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全区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18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推动联合技术攻关。
“这些企业是黄渤海新区创新发展的‘新生代’,更是区域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烟台黄渤海新区工信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势借力精准深耕差异化的创新实践,黄渤海新区的自主创新实践一路生花,不仅找到了城市突围路径,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未来,全区将继续优化创新型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措施,让科技型企业在创新氛围愈浓、创新度愈高的环境下,实现量质齐升。
YMG全媒体记者 童佳怡 通讯员 姜乾 马海伟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