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袁明慧 摄影 李琪
进门刷脸、专人接待……每天上午9时许,75岁的赵德忠就会来到家门口的幸福顺康养驿站“打卡”。在这里,他和老伙计们一起舞龙、打台球,免费参与各种娱乐项目,午餐时间还能在餐区以优惠价格就餐。在幸福顺康养驿站,像赵德忠这样每天前来活动的老人有50余名。
近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银发经济正成为消费市场新亮点,也为城市发展开拓了全新赛道。
“家门口”的康养驿站 便捷服务暖人心
3月5日,走进德城区幸福顺康养驿站,室内温暖明亮、干净整洁,老人们欢快的笑声吸引着记者。在活动室内,老人们三五成群,或围坐交谈,或打台球、乒乓球,自得其乐。
驿站共四层,总面积1200余平方米,提供餐饮、文化娱乐、理疗养生和日间照料等服务,主要满足周边五公里范围内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像这样的日间照料中心,目前我市共有230处。
“刚开业我就来了,到现在不到两个月,老伙计们都办了会员,在这儿就跟在家一样,吃饭便宜,车接车送,还服务好。”赵德忠高兴地说。
驿站老年会员徐芙蓉也有同感:“我每天都来,在这儿特别开心,能和同龄人聊天、做健身操、打乒乓球。来这儿玩,孩子们特别放心。”
据德州市医养健康集团有限公司康养驿站项目负责人孙建介绍,目前驿站已有100多位会员,消费集中在午餐和晚餐,同时涵盖日间照料、中医理疗和文化娱乐。“未来三年,我们计划在德州市建设10余个康养驿站,不断拓展多元化服务内容,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养老服务。”
多元养老模式 托起幸福“夕阳红”
近年来,我市养老产业发展迅猛。除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外,养老机构、康养社区等多种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选择,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位于天衢新区的宝林颐享国际打破传统养老模式,推出全新养老地产模式,打造集投资、自住、日间照料于一体的康养社区,开创产权式家庭活力养生和机构护理照护服务。
“目前社区入住率约为50%,我们通过包床、包房间以及购买产权等多种形式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宝林颐享国际负责人闫善涛介绍,“入驻康养社区的老人以‘活力老人’为主,我们每月为老人提供自助餐、跳操、理发等多样服务,还有前台管家提供代买服务。这里都是老年人居住,让老人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安享晚年。”
与养老机构相比,多数老年人更倾向居家养老。因此,居家场景下的适老化新装和改造方案,需满足“活力老人”和高龄老人的不同需求。
扶手、防滑地板、遥控窗帘……在德州市康养中心内,设有专门针对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展厅。如今,适老化产品丰富多样,老年人还能购置专门为家庭设计的餐桌、衣柜、厨具等,成为许多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选择。
多措并举 激活银发经济新引擎
3月6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近年来,依托全市135处养老机构、230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90处养老服务站、256处农村幸福院、54家特困供养机构,德州市民政局构建了“15分钟享老生活圈”。同时,围绕康复器具、养老照护、适老化等领域,广泛对接市场资源,激活养老产业市场。
近年来,德州紧扣绝大部分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的实际,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通过积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将社会养老资源灵活嵌入社区和居家环境,为老人提供社区助餐、日间照料、居家服务、远程医疗、探访关爱等精细化、个性化服务。
同时,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老年助餐实施意见》等政策,为企业提供房租减免、政府补贴等支持,减轻运营压力,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创新,推动养老服务与消费升级深度融合。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群众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养老+’模式,扶持培育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的养老服务市场主体,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为银发经济的发展壮大注入新活力。”德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