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目伦
东昌府区斗虎屯镇薛李张村有一个看上去挺不起眼的农家小院。如果不说,很多人还不知道,此处曾是冀南军区第七军分区清平情报站,抗战时期不少重要的情报从这里送出去。
字迹苍劲有力的匾额、充满历史感的老物件、可以免费阅读的图书……这座80多年的老屋,如今已成为山东省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后来,聊城市党史学习教育‘七进’示范点也在此扎根。”1月4日,薛李张村党支部书记李乐善告诉记者。
清平情报站
1942年前后,自然灾害、疫病加上日军的残酷统治,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当时,日军顺着津浦线占领了德州、济南,薛李张村位于堂邑县最北部,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在这里建立情报站,便于与临清、高唐、清平、茌平、博平、聊城、堂邑、冠县、馆陶等县的地下党组织联系。
冀南军区第七军分区清平情报站设在薛李张村李金台家中。李金台家仅有五间平房,三间正房让给情报站用,一家人挤住在两间偏房里。李义善在回忆录中是这么描述父亲的:“父亲李金台,1919年农历七月初八出生于原堂邑县斗虎屯薛李张村,2003年3月3日因病去世,享年85岁。父亲生在贫苦农家,性格坚强、做事认真,深受族人和乡亲们的尊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十几年里,我们家一直做豆腐小生意,一来为了糊口;二来便于走村串巷,与地下党人接头、收集情报;三是便于掩护身份,遇敌情好转移。父亲重点负责临清、清平、冠县东北部一带。情报站在我家近三年,直到日军投降后,共产党员能公开身份了,村里的人才知道我家是干什么的。”
东昌府区组织部一级主任科员鲁涛表示,这些隐蔽战线上的尖兵还依托情报站特有的连接、纽带作用,运送物资,护送大批爱国青年、革命人士进行转移,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作出巨大贡献。
老屋文化站
随着抗战结束,这个农家小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一位老人又让它焕发生机。
这位老人名叫李敏善,是李金台的二儿子。2005年9月他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退休后,一心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小院在过去发挥了它的作用,新时代,它也应该具备新的功能。”2014年5月,他对自家小院进行了改建,放置了数千本图书、书画及老物件等,老屋文化站就此落成。
李敏善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一直致力于毛体书法的研究,虽然如今已是80岁高龄,但还在坚持义务为村民手写春联。他还成立兰亭书社。“书社会集了众多致力于农村建设的书法家,定期举办活动,让书法艺术在田间地头广泛传播,让新时代农民‘写好中国字,办好中国事’。”
“有了老屋文化站,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观摩书法、学习文化。村里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爱读书、高素质的人多了,喝大酒、打麻将、不文明的言行少了。”李乐善欣喜地说。
2024年9月13日,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临清退休教师罗志勇和中共卫东县党史专家高延华到清平情报站旧址参观。罗志勇有感于李家两代人爱国、爱家的情怀,遂撰写了“入伍秉忠诚,敏慧多才,献屋办站铭先辈;还家承大义,善书雅志,泼墨挥毫励后人”一联。
2024年国庆节期间,李敏善再次回乡省亲。采访中,他对记者说,《人民日报》曾撰文指出,要更好释放“老同志下乡”的正能量。他建议充分挖掘聊城的红色文化资源,把更多的精神食粮送到广大群众家门口。
红色教育基地
2020年9月,斗虎屯镇对小院进行了修复,冀南军区第七军分区清平情报站旧址落成,运用图片、文字、实物、影像等资料,集中展示鲁西北地区隐蔽战线情报工作的革命斗争历史。
当年12月,该旧址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之后,东昌府区党员教育基地、斗虎屯镇党员教育基地、斗虎屯镇中学青少年教育基地、东昌府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五星级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相继在这里设立。
2021年3月24日,东昌府区“五老志愿者谭宪华工作室”也在此授牌。
谭宪华是李金台的外孙,作为清平情报站旧址义务讲解员,为了看护好、宣传好先辈们的革命事迹,57岁的他常年居住在斗虎屯。旧址里的一屋一景、一草一木,在他眼里都是生动的。“每逢节假日,我都会在小院里。我是一名有着29年党龄的老党员,有义务好好讲解。”
“旧址的修复,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我爱这项工作,这些事迹非常有教育意义,所以我会一直讲下去。”谭宪华说。
倾听先烈事迹,激发学习热情,这里正逐渐成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2024年9月14日,东昌府区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在该旧址揭牌。2024年10月15日,东昌府区委党史研究中心在此举行聊城市党史学习教育“七进”示范点揭牌仪式。该中心主任郭元广说,东昌府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充分发挥红色革命资源资政育人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了解党的历史、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为聊城高质量发展贡献党史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