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杜伟 记者 张海峰 报道
本报德州讯 近年来,德州市德城区大力实施“雁归兴德”工程,在人才“引”上做文章,“育”上下功夫,“留”上求实效,持续优化乡村振兴人才结构规模,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广阔舞台大展身手。
创新方式“引才”,构建人才“蓄水池”。顶层推动抓落实,成立区级回引在外能人工作专班,制订“雁归兴德”工程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聚焦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实用技能人才等7类人才,实施“归雁领航”、村级后备人才“青苗”计划、“归雁创客”培育等6项行动,让人才“活水”竞相涌入。全面摸排清底数,以村(社区)为单元,全面掌握优秀人才基本信息、返乡创业意向、回村任职意愿等,将1800余名在外人才纳入信息库动态管理。搭建平台拓渠道,建立“驻京党建联盟”、在外商会等,开展“归雁”活动160余场次,回引人才63名,其中担任村“两委”成员5人,成立经营实体56家,带动投资5600余万元。
聚焦需求“育才”,精耕人才“育苗圃”。实施任职提能行动,任职前,采取设岗定责、跟班锻炼、列席村“两委”会议等方式,将202名村级后备人才安排到急难险重工作中磨炼过硬本领;入职后,通过开展党的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等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实施薪火相传行动,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建立县级领导联系、区直部门帮扶、第一书记驻村、镇街班子结对“四个一”帮带培养机制,缩短回乡“适应期”。实施校村共建行动,与中科院、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签订校村合作项目30余个,搭建省级研发服务平台2个,邀请专家定期现场教学,培养农业种植人才8人。
强化保障“留才”,优化人才“生态圈”。加强政策支持,明确在外能人返乡任职待遇保障、返乡创业补贴、贴息贷款等15条支持政策;建设7处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为有意向的返乡能人提供政策咨询、任职申请、创业指导、工商注册、投融资等“一站式”服务,形成人才“关键小事”精准服务闭环。加强奖励扶持,区财政设立每年最高50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为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提供经费支持,对引进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经费扶持;探索实行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技能评定制度,对新取得中级、高级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最高3000元、5000元一次性津贴补助。加强政治激励,对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大胆使用、大力奖励,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用人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