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傅延富
“在家也能通过手机灌溉麦地。”日前,兖州区新兖镇牛楼村种粮大户赵新成边说边打开手机软件,选中水井信息,按下确定键后,麦田里缓缓伸出几排喷头,开始对周边麦田进行喷灌。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地埋式自动伸缩喷灌系统,可根据墒情随时启动灌溉,而且可水肥同施,省工、节水、浇灌均匀。
兖州区逐年提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不仅实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地平整、旱能灌、涝能排”,还安装了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智能灌溉控制系统,配备了物联网气象监测系统、虫情监测系统、土壤墒情监控系统,自动控制喷灌量吸肥量,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目前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7.16万亩,耕地质量提升1个等级,亩均粮食产量提高90公斤左右,节水24%左右,带动农民亩均年增收500元左右。
兖州区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72%,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强区建设,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兖州路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高产优质的根本。兖州区大力发展种子产业,目前,区内有包括众人信在内的C证种子企业4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小麦品种14个,被确定为“国家制种(小麦)大县”;自主知识产权大豆品种4个、玉米品种5个,全区发展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
“预计今年这两个品种都会获得丰收。”进行了连续的观测后,山东众人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平喜上眉梢。三年前,周平和济宁市农科院合作,培育出优质品种“济儒麦19”,亩产量为831.86公斤,创济宁市小麦最高单产;去年又培育出了“济儒麦20”。
兖州区设立了一家院士工作站,建立了区镇村三级农技服务体系,使科研和生产无缝衔接。创新推广了兖州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新型种植模式、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广泛实施“水肥一体化”“一喷三防”“一防双减”技术,去年全区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91公斤,玉米平均亩产652.8公斤。该区坚持绿色发展,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实施绿色防控病虫害,近三年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减少3%和6%,“三品一标”有效认定产品24个,种植面积36.3万亩。
兖州区大力发展农机产业,大中型配套动力及耕、种、收、管等各类机械企业齐全,是农机企业集聚区,全区现有农机制造企业70余家,规模以上农机企业16家,其中规模以上农机整机企业7家。农户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1.75万千瓦,全区主要农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小麦、玉米机械化率达到了99.7%。农机企业根据当地农业的要求,创新开发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机械,改良设备减少收粮损失,实现了农艺农机深度融合。粮食产业基本实现耕作全程机械化、管理信息化、生产标准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现代化程度。
“现在农村外出打工经商的人多,所以我就承包了他们1000亩地,这样他们可以安心在外工作,我又能发挥专长种好地。”穗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来顺说。兖州区针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状,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一批曾经从事农机作业、农资农技服务专业的人专干农业。目前全区发展种粮大户954户,家庭农场544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907家,流转耕地32万亩。
“我们只管种好粮,销售一点也不成问题,粮食刚收完在地头就被企业收走了。”邓来顺说。优质的农产品吸引了大量农产品加工企业来兖兴业,目前全区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2家,形成了小麦玉米生产加工、优质肉鸭生产加工为主的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年营收554亿元,带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