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胡 磊 高 田
本报通讯员 王忠友 张晓萌
9月21日,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山东主场活动在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华葫芦文化园举行,今年的庆祝活动充满了葫芦元素。
葫芦成为富民产业
2008年,东昌葫芦雕刻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东昌府区被授予“中国葫芦雕刻艺术之乡”,是全省唯一的“双国宝”金字招牌。在聊城葫芦文化协会会长、东昌葫芦雕刻技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王树峰看来,葫芦在东昌府区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三产高度融合。葫芦不仅成为富民产业,真正为从业者带去了“福禄”,葫芦文化也成为聊城文化的代表之一。
东昌府区委副书记、区长江绍华表示,近年来,东昌府区坚持把培育葫芦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入挖掘葫芦文化资源,壮大人才队伍,创新制作技艺,促进了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推动了葫芦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每年的9月中下旬,是东昌府区种植户收获葫芦的时节。在主产区堂邑镇路庄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给葫芦去皮、晾晒,泛着青白色的白皮葫芦接受着秋日暖阳的洗礼,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目前,东昌府区葫芦种植户5000余户,种植面积3万余亩,种植品种100多个,葫芦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年综合效益达16亿元,并在新疆、陕西、山西等地建立了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占全国七成,进一步拓展了战略发展空间。
从“提篮小卖”转向高端市场
据堂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杜春燕介绍,为推动葫芦产业从“提篮小卖”的马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变,2023年堂邑镇联合聊城东安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内顶级范制葫芦种植专家黄全华合作引进东昌府区高端范制葫芦种植基地项目。该项目将建设集葫芦艺术馆、大师工作室、葫芦高端加工雕刻、葫芦产业研学、高端葫芦加工种植培训于一体的高端综合服务中心。
路庄新村被称为“中国葫芦第一村”,村民种植、加工葫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95%以上的人都在做葫芦生意。在路庄新村,葫芦产业从业者多了一些年轻的面孔。返乡创业大学生成了葫芦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引领者。
10年前,90后郝洪乐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重庆月薪过万元的白领工作,回乡开始了葫芦创业之旅。葫芦多为露天种植,产量受雨水影响较大,在郝洪乐看来,只靠传统的种植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变化。去年,郝洪乐租了十几亩大棚,在温室内种植葫芦,既减少了病虫害,又降低了极端天气对产量的影响,还能提前采收抢占市场。同时郝洪乐还利用淘宝、快手等自媒体电商平台进行直播带货,葫芦产品畅销全国,并走出国门。
如今,堂邑镇像郝洪乐这样的葫芦从业者,已超过1200人,带领5000多农民在葫芦产业上增收致富,葫芦产业总产值达8亿元。
节庆活动促进文旅融合
9月19日,第十五届中国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报名工作启动,当天便获得葫芦从业者的积极响应,报名人数众多。一年一度的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葫芦产业的一项盛事,来自全国各地的葫芦商、种植户、葫芦研究学者欢聚一堂,发葫芦财、谋葫芦事,以葫芦为媒交四海宾朋。
据东昌府区旅游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王涛介绍,该区已连续举办了14届葫芦文化艺术节,参展商由最初的60余家发展到如今国内外5000余家的规模。葫芦文化艺术节期间,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葫芦客商带来的风格各异的葫芦产品,能“买天下葫芦,卖天下葫芦”,同时还有葫芦艺术品评比,这项节庆活动已经成为知名的文旅节庆品牌。
与以往不同,从今年开始,葫芦文化艺术节有了永久性会址,即中华葫芦文化园。中华葫芦文化园融合了葫芦种植、葫芦研学、中国葫芦文化博物馆、葫芦主题探险乐园、鲁西记忆、中华葫芦文化青少年研学中心、葫芦村美食部落、美村中心、乡村民宿、茶社、花田、露营等业态,成为具有鲁西民俗、葫芦文化特色的体验景区。
为推续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升葫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东昌府区正在建设中国首家葫芦产业互联网平台。采取“非遗文化+数字化”创新模式,打造全国首家葫芦文化产业互联网平台,为葫芦产业发展插上数字“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