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走基层 > 正文
   

一位“新农人”用科技精耕良田

2023-09-19 07:56:25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全媒体记者 王霞 通讯员 赵希庄

  他,把农民从艰辛的田园劳作中解放出来,不懈地自主创新研发,先后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

  他,研发出从耕种到管理、收获4大系列300余个品种的农业机械;

  他,所创立的日照市立盈机械制造公司,在日照工业产品展销会上,签下了100余台收割机的订单,合同金额达1800万元;

  ……

  他就是莒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张作坤。十几年来,他将修理铺子发展成日照市立盈机械制造公司。

  十几年来,张作坤一直坚持“让农民轻松快乐耕作”的理念,一心想把农民从艰辛的田园劳作中解放出来。目前,日照市立盈机械制造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经贸于一体,年产值过亿元的小型农机设计、开发、试验、生产和出口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小型农机研发生产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微耕机、田园管理机和大蒜收获机等产品,在省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保持第一,产品还出口欧洲、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一季度,公司农机出口额较去年同期增长40%。

  累农民的活让机械接盘

  以前,张作坤从事农机具维修。在修理拖拉机的过程中,常听村民抱怨山区田间路窄,地块小,拖拉机进不去,不少地块还得牛耕甚至人工镢刨、锨挖,种大棚蔬菜的更是如此。张作坤听着很难过,都奔小康了,怎么还能让乡亲们出这么大的力人工翻地呢?

  他想,农机主要就是动力、传动和作业器具三大部分,动力和传动可以用专业厂家的,关键就是怎么让作业器具适应小地块。

  张作坤便开始琢磨把犁具做小一些,这样就能进小块山地和大棚了,但耕作的效果却不理想,干硬的地方耕不下去,耕起来也是大泥块。

  于是,张作坤就琢磨如何改进。偶尔一次,他受微型厨房食品加工机的启发,为何不把犁具做成刀片式的?一试果然效果不错。

  就这样,农民田间所需要的小型微耕机诞生了,不仅能进小地块和大棚,而且还能连耕带耙合一,耕的地又暄又平。张作坤又进一步将柴油机换成油耗小、效率高的汽油机,将皮带传动改为轴承传动,从而使微耕机的体积和重量进一步减小,用摩托车带着都很轻松。

  不用做广告,立盈微耕机很快就在农民的口口相传中火了起来,产品供不应求。

  但张作坤却并没止步,他在走访微耕机用户时,听到有村民反映:“要是微耕机能拉沟就好了。”

  他感到这也是很累人的活,一定得想法解决。经过半年多的反复研究、试验、改进,小型起垄机制成了。

  随后,中耕机、开沟机、复膜机、喷灌机、农药喷洒机等一系列小型实用农机先后试制成功,并且研制出整体式铸铁变速箱,具有多个挡位选择,可以一机多用,用一部主机通过更换作业器具,就能带动多种小型农机,一台农机可以替代20人的工作量。

  村民纷纷高兴地说:“如今种地再不用费那么大力气了。”

  烦农民的活让机械化简

  “大蒜播种,虽说活不是太累,但一亩蒜要种3万—5万棵,一个人一天干10小时也只能插半亩地,手指得往地里插2万次左右,干不几天就把手指磨出血来。而且长时间一个姿势导致腰酸背痛。”莒县蒜农笑嘻嘻地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把蒜插。

  张作坤又开始琢磨,农民烦的活,得让机械去化简。可大蒜不像粮食种子,蒜种大小不一,怕磕怕碰,而且还得保持方向,如果蒜芽朝下就长不好苗,这就不仅需要机械原理,而且还需要“智能”处理。

  张作坤先试验用链条带动育苗器具解决株距问题,又着手用塑料育苗器具代替金属材质的育苗器具,解决了损伤蒜种的问题之后,他便研究用大种碗倒到小种碗解决出现双种的问题,特别费工夫的是通过不断改进解决了蒜芽的方向问题。

  就这样,经过4个多月时间,200多次反复试验,终于,大蒜播种机满足了蒜农的需求。

  大蒜收获、起蒜、去泥、割晒、归拢等程序都是细活,蒜农都觉得用机械代替人工是奢望。而张作坤通过选蒜、拣蒜、刀具等一系列精准设计,让这些难题迎刃而解。

  另外,果园除草也是很伤脑筋的活。解家沟樱桃园的费老汉让树下的杂草伤透了脑筋,用锄容易伤果树的根,用镰刀不容易除尽,打药容易影响果品质量,三天两头得考虑除草问题。

  张作坤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又在这上面动起了脑筋。他先借鉴园林修剪机的原理试验,但杂草有高有矮,有硬有软,能割高的割不了矮的,能割脆的割不了软的。他借助收割机的滚筒原理与园林修剪机相结合,并且利用垂刀式粉碎,制成了深受果农欢迎的碎草还田机。费老汉用过之后喜不自禁,直呼“又解放了一次”。

  愁农民的活让机械解忧

  夏日,在玉米地里收获玉米是农民最愁的事。胳膊被玉米叶划出的道道毛痕让汗水一浸,又痒又疼,特别难受。村民都觉得,要是能弄个机器掰玉米就好了。

  张作坤知道掰玉米的难处,也知道用机械收玉米更是难上加难。由于玉米长在秸上的位置不同、方向不同,人工掰时眼睛一走神还会落下了,让机械去掰就更不容易了。

  “我得试一试,也不能老让农民为这事发愁啊。”张作坤下决心攻克这个难题。

  张作坤先是试验用一对机械臂“掰”玉米,可玉米棒结的位置不一,很难让机械臂有精准抓棒的“智能”。他又试验利用惯性原理将玉米棒摔下来,可这样又容易损失颗粒。他便到不同的地区,分别买下一块玉米地,通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通过拨轮分离、胶辊扒皮、垂刀秸杆切碎等一系列设计,找到了既能收干净玉米又不损失颗粒的最佳方案。

  “当时,掰玉米机械试验定型阶段,我在山西省考察时,遇到了一个难题———当地玉米作物不但秸秆高,棒子距地面也高,收获机不待完成分离作业,多棵玉米就已进仓,造成机械死机。”张作坤介绍,经过多次试验,通过调节机械臂、调整转速等参数,终于使这款机械适应了我国中西部省区收获超高玉米的特殊情况。

  农民盼的事让机械去钻

  熟悉张作坤的好友,看他钻研创新入迷,都劝:“农机让你琢磨得差不多了,该休息一下了。”

  “创新无止境。”他说。

  张作坤坚持将每年企业赢利的10%作为研发经费,每年研发经费投入达数百万元。企业不仅建立了高素质的研发团队,还从相应的高等院校招聘优秀的研发人员,并先后与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还添置了500余台套数控机床等先进的制造设备;坚持研发课题从田间地头找,研发的“钥匙”向能工巧匠“借”,研发的成果由庄稼把式评价,企业的研发一直走在同行的前面。

  “农民有需求,我们就要动脑筋。用户要求产品有什么功能,只要有所描述,我们都能量身定制出合格成品。”张作坤坚定地说。

  “使用你们的机械后,种地不用出力了,现在人也不愿出力了,光跟着机子走也嫌累了。”一玉米机用户说。

  张作坤反而高兴地说:“这就是我们的方向,农民盼的我们就得去钻。”

  如今,张作坤又率领他的研发团队向农机的多样化、集成化、遥控化、无人化迈进,争取尽快再为农民减轻一部分种田的劳累,让农民的辛苦再减少一些。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泰安岱岳区“三位一体”全方位提升群众社会治安满意度
下一篇:济宁首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落地经开区
 
0
 
 
 
 
推荐资讯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业 多点发力点亮绿色经济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观走访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
种下“牧草绿”,治愈“盐碱白”
种下“牧草绿”,治愈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