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艳粉
为全面介绍全市法治营商环境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12月7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2022年菏泽市优化营商环境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8场次——法治营商环境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
据介绍,近年来,菏泽市政法机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工作实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探索政法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把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作为全市政法机关“转作风、强业务”的重点工程,助推营商环境突破,以高质量政法工作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0年,在全市组织发起营创法治营商环境专项行动,编制印发《菏泽市营创法治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建立相应体系和机制,以强有力的法治举措推进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我市营创法治营商环境工作被省委政法委评为全省“为民办实事”优秀成果。2022年为进一步优化全市法治营商环境,出台了《菏泽市法治营商环境攻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集中攻坚涉企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化解、涉企案件专项执行等十项重点工作。
目前,法院系统网上立案已成新常态,一站式诉讼服务改革成效突出;破产审判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功能充分发挥;“智慧执行”不断深化,企业胜诉权益得到及时兑现。检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最大限度降低办案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规范企业经营发展;公安机关全面实施并深入拓展“一窗通办”改革,为企业办事提供方便。司法行政机关大力推行“柔性执法”,“无证明城市”建设,惠及办事群众和市场主体。全市政法机关统筹兼顾常态化法治营商环境工作和攻坚提升工作,做到有机衔接、相互促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
以“小切口”推动“大提升”
营创法治营商环境工作开展以来,市委政法委立足职责、小处着手,以“小切口”推动“大提升”,多措并举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政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项目效果明显。紧盯关键少数,已连续两年开展全市政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大项目工作。编制印发《菏泽市政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大项目实施方案》,将全市72个省级重大项目分包到位,县区结合实际同步开展本辖区省市重点项目包保工作。全市政法领导干部坚持“亮身份、树形象、送服务、解难题”,带头深入所联系服务的重点项目开展工作,为项目建设贡献力量。全市政法领导干部运用电话沟通、实地走访、调研座谈等形式,联系服务成武维尤纳特生物科技、曹县家具产业园、巨野花冠集团、东明石化集团等企业400余次,提供意见建议96条,风险提示23次,有效协调解决了项目推进中的实际困难。
创新打造36处政法护航工作站
市委政法委聚焦资源整合,创新打造“政法护航工作站”服务新平台,使企业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法治服务。
印发实施《关于在全市设立政法护航工作站的意见》《菏泽市区设立市级政法护航工作站实施方案》等文件,推动政法服务由机关到一线、单一变综合、被动变主动,实现资源整合、力量下沉、距离缩短、服务优化。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政法护航工作站点36处,其中市级层面3处,覆盖金融系统、现代医药港、鲁西新区80余家企业,累计派驻200余名政法干警进驻服务。政法机关以工作站为媒介与企业建立信息互通机制,聚焦法律宣传教育、矛盾纠纷化解等为企业答疑解惑,纾困解难。工作站运行以来,已累计驻站服务450余次,开设法治培训36期,发放普法材料1万余份,提出司法建议40余条,帮助企业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近3.8亿元。
涉企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办理质效显著提升
市委政法委高度重视涉企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办理工作,针对企业反应强烈、涉及面广,没有解决到位的案件,定期召开政法委员会会议、政法委书记办公会,调度、研讨、核实、办理。针对涉及双方都不满意、反应强烈的涉企案件,组织召开听证会,公开办理。针对积压时间长、严重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积案”“挂案”,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亲自签批、跟踪督办。如菏泽国花公司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案、山东瑞境公司担保案,及时有效化解。同时积极运用执法监督、案件评查监督方式,常态化对全市部分已终结案件集中开展案件交叉评查,以常态化案件评查、执法司法规范化检查活动,预防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现象发生,推动严格规范公正廉洁文明执法。
打击逃废金融债务成效初显
2022年,张伦市长对打逃工作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加大对逃废行为的打击力度。市委政法委牵头召开座谈会、启动会、推进会,进行安排部署,明确目标要求,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市对县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工作开展以来编制印发文件6份、简报7期,深入县区督导7次。截至目前,市督办案件成功结案57件,追回及化解逃废金融债务金额4.67亿元。
经过全市政法机关的大力配合和倾心付出,我市法治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转变”,即服务理念由“坐等上门”向“主动服务”转变,服务内容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涉企办案由“一视同仁”向“重点关注”转变,监督监管由“单一被动”向“多元主动”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