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座城市对待老年人的态度,点点滴滴折射着城市温度,体现着民生情怀,寄托着为民初心。长者食堂怎样从“一餐热饭”走向“幸福驿站”?如何健全保障体系让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弱有所扶?社区居家养老怎样探索让老年人更便利和喜欢的新模式?由市高品质民生建设和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品质民生看变化·媒体在行动”主题宣传,本周聚焦我市养老服务品质提升,通过报道,让一位位幸福感满满的老人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展示我市养老服务领域的新变化、新成果,新美好、新幸福。
太阳照在床头,桓台县唐山镇后诸村94岁的毕大爷在村办幸福院(长者食堂)的日子很惬意。“在这里比家里舒服,吃得好、住得好,孩子来看我也方便……”后诸村的长者食堂就建在幸福院,他不仅一日三餐有了保障,还有工作人员帮忙照料生活起居,有医护人员把脉问诊。毕大爷每天精神头十足,身体也越来越硬朗。
10月26日,记者见到了后诸村党支部书记于光友,据他介绍,后诸村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自去年6月份开业以来,不仅解决了村里老人的中午就餐问题,还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了不输城区的养老服务,真正成了老人们的“幸福驿站”。
更惠民,917处长者助餐设施月均服务老人20万人次
“年纪大了做饭不利索,一个人吃也挺孤单的。现在村里有了长者食堂,每顿饭两个菜,有营养粥,真好!”今年重阳节,新开业的高青县唐坊镇吴家村长者食堂为村里的老年人送上了一份节日大礼,让老人们开心不已。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为有效解决老年人“食”有所依的问题,202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把长者食堂建设列入全市重大民生实事内容,长者食堂建设加力提速。
“出台扶持政策,对到长者食堂吃午餐的老年人,60-79岁的补贴2元、80岁以上的补贴3元;对长者食堂,根据老年人吃
中央厨房集配,新建启用社区长者食堂6处,在建2处,基本实现了社区全覆盖,以长者食堂为依托的“15分钟生活圈”渐渐有了轮廓。
在长者食堂的建设中,我市始终坚持以老年人的助餐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对长者食堂进行“15分钟生活圈”规划布局,并建立健全了长者食堂统一功能定位等六统一机制和信息化管理要求,有效提升了长者食堂的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
“15分钟生活圈”是指服务半径在步行15分钟范围以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为目标,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生活圈。长者食堂依照“15分钟生活圈”布局,既成为我市长者助餐服务的亮点,也为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推动养老服务品质提升打好了基础。
更多元,从“一餐热饭”到“幸福驿站”
“来这里不仅能吃饭,还能写字、下棋,老伙伴们在一起特别开心。”10月20日,在桓台县索镇镇宝龙社区长者食堂与老友“捉对厮杀”的李大爷告诉记者。长者食堂内还有老人在写毛
午餐人次、服务质量评估等情况分别给予0.6-4万元运营补贴。”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数字显示,按照“城区扩面、农村建网,示范引路、加速铺开”思路,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发展,全市已建成长者助餐服务设施917处,月均服务老年人20万人次,形成了“日间照料中心+长者食堂”、“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等多种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广大社区居家老年人的“一餐热饭”问题。
更规范,依照“15分钟生活圈”规划布局
10月18日,周村区丝绸路街道胜利社区80多岁的王世玲老人从长者食堂刚打好了饭菜准备回家就餐。“离家近,不到五分钟就到了。一荤一素,还有稀饭,热乎乎的。”王世玲老人热情地打开保温盒让记者看她的饭菜。
长者食堂内部,干净整洁,管理规范,食堂供应餐品均通过中央厨房统一调配,营养卫生有保障。
丝绸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文晓告诉记者,丝绸路街道经过广泛调研,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政府补贴+街道引导+社区参与+企业运作”的模式,并通过
笔字,这一刻,长者食堂既是食堂也是学堂。
不拘于单纯的“吃”,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长者食堂有的建起了村史馆,有的引进了草编车间,有的兼具“老年大学”功能,长者食堂内有机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医养健康等多种养老服务功能,成为更多老年人的“幸福驿站”。
“本着鼓励长者食堂区域特色发展的原则,桓台县在今年6月建成长者食堂304处,沂源县将长者食堂整合纳入353处‘沂源红’民生服务综合体建设统筹推进,均实现了县域统筹。”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地制宜拓展功能,着力把长者食堂打造成集助餐服务、健康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老年人“幸福驿站”,受到老年人及家属发自内心的欢迎。
从“一餐热饭”到“幸福驿站”,数量更多覆盖面更广、布局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服务更加丰富多元的长者食堂,正承载着城市的浓浓爱意和为民情怀,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食有所依,心有所依。
(全媒体记者苏利民董晴晴 通讯员尹博文 宋福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