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 岳晓蕾 马乐
近一段时间“山东手造”成为高频热词、山东新名片。德州是齐鲁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的汇集地,底蕴丰厚,其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并不仅有300余年历史的德州扒鸡,更有起源于“龙山黑陶”的德州黑陶,诸如木刻、剪纸等传统民间工艺也各有特色,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德州手造”。
年初山东正式启动“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后,德州市迅速建立“德州手造”基础信息库,以国家、省、市、县四级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为主,兼顾一些老字号、名牌产品,目前已有美食消费、雕刻工艺和烧制锻造等8大类共192项“德州手造”入库。
“德州手造”具备一定文化特色,但从产业发展来看,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也要求着力培育“山东手造”的全产业链模式,推动手造向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和专业化发展。记者采访德州部分业内人士,探究作为“山东手造”的一部分,“德州手造”该如何借势突围。
唯有载体强大才能源远流长
从“手艺”到“手造”,望之如金、叩之如磬,给人以“乌金墨玉”之感的德州黑陶远近闻名,经多年发展已逐渐形成了梁子黑陶、齐河黑陶等行业龙头企业,使德州成为现代黑陶的中兴之地,荣获“中国黑陶城”称号。
位于德城区南部双一路的梁子黑陶文化园内,小桥流水,20多棵山楂树刚发芽。“工艺师和工人都在园区进行创作和制作,不用我操心,相比黑陶技艺,现阶段我是主攻市场。”黑陶艺人、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丽霞首先把自己视为一家手工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她一边给树木浇水一边说,“我有近百名员工需要养活,得把市场进一步做大。”
拉坯工作室内,38岁的曲建坤正专注地盯着刚完成的陶塑作品——黄河源头“星宿海”,“古籍记载,星宿海形如葫芦,腹东口西,是黄河源头水源的第一个汇集地,作品创意来源正是如此,向黄河母亲致敬。”他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雕塑艺术专业,2015年来梁子黑陶,尤为擅长黑陶艺术创作。
“除了销售,拉坯、雕刻等各工艺都需人工完成,黑陶是当之无愧的‘手造’,因此需要很多手工艺人。”梁丽霞介绍,公司很多黑陶匠人都是80后,也有一些90后,多为艺术院校毕业,在老一辈黑陶技艺大师的带领下,他们有志于将黑陶技艺传承下去。
齐河龙山黑陶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志水把黑陶包装为旅游产品,与全国各旅游景区合作,将当地文化符号融入黑陶创作中。在该公司与大庆旅游企业合作的作品上,就刻有五谷杂粮、铁人王进喜等图案。他坦言:“产业是德州黑陶文化传承的载体,唯有载体强大,才能源远流长。”
去年底,德州学院与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黑陶文化产业学院,德州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王鹤担任产业学院院长。他介绍,黑陶艺人课堂授课只是一方面,学院设立的目的不只是技艺传承,也有上下游产业链的扩展和融合。他说:“学院还开设包装、设计创意等上下游产业相关专业。如此一来,学院培养的学生就不仅仅针对黑陶,还能服务于其他文创产品。”
“历史的彩虹”有了新爆款
刘文利有两个身份,德州红绿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德州红绿彩文化研究院院长。他认为,前者代表市场,后者代表文化传承,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2004年,德州古窑遗址重见天日,其出土的红绿彩瓷器被誉为“历史的彩虹”,德州窑也因此在故宫博物院《中国窑谱》古窑分布图上被标注为重要窑口,红绿彩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文化艺术界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刘文利出身文化世家,对陶瓷艺术情有独钟,遂投身其中,从一个工作室做起,逐渐发展至如今拥有两千万元产值的红绿彩企业,产品销往泰国、韩国等10多个国家。
“我以手艺人身份入行,在对各朝红绿彩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后,最先做的就是‘还原’,做原汁原味的红绿彩。下了一番功夫后却发现,这类作品少有人问津。”经过几年摸索后,刘文利开始钻研市场,意识到复制“古玩”并非经营之道,红绿彩产品要符合当代人审美,并具有一定实用性。于是他在造型、纹饰和色彩上大胆突破,创作出“当代瓷美人”等一系列新爆款,并将红绿彩技艺应用到陶瓷卫浴和床上用品等多个领域。
“我们在红绿彩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融入了龙纹、万花以及祥云的传统元素,同时将陶瓷雕塑工艺融入其中。”德州窑红绿彩手工艺人刘宇介绍,“当代瓷美人”系列人物造型高挑纤细,手部细节刻画得非常细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可以融入现代家居装饰当中。
“手造产量上无法与工业化产品相较,但也正因其独特性、创造性、艺术性才使得文创产品兼具收藏和使用价值。”王鹤也认为,唯有传承、利用、创造,才能让“德州手造”从传统工艺产业走向现代手工制造产业,从供欣赏的工艺品走向生活日用品,在服务生活中创造价值。
三年前,考虑市场和创作氛围两个因素,刘文利在“瓷都”景德镇建厂,红绿彩产品制作都转至厂区,德州的办公场所只用于创作和展示,建起红绿彩博物馆,成为山东工笔画学会的创作基地,众多业内人士往来于此,共同探讨红绿彩技艺的发展与传承。近期,德州知名黑陶艺人王宪利也将工作室搬到这里,与刘文利一起研究我国古代陶器“鬲”的制作。
“黑陶和红绿彩相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很期待。”刘文利说,山东大力度推进“山东手造”工程,大运河文化保护和利用也已逐步展开,作为运河文化的代表,希望德州窑红绿彩能进一步借机起势。
德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倪靖寰表示,德州一直在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价值,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促进资源转化和创新发展,加大对德州黑陶、红绿彩、金丝彩贴等传统工艺产品生产的扶持力度,培植一批工艺美术品品牌。“对文化产业领域来说,如何做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章,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走出去请进来迈向品牌化
与梁子黑陶和德州窑红绿彩相比,位于德州文创商铺聚集地董子文化街的“木人堂”算是“小门小户”,但小型工作室却是“德州手造”的主力军。2009年董子文化街建成后,木雕、篆刻、剪纸和金丝彩贴等一批独具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手工艺人会聚于此。
木刻刀笔书画作为省级非遗,其艺术造诣不输任何一种“德州手造”。“木人堂”主人唐万武作为非遗传承人,整日在工作室忙碌,以木竹为纸、以刀代笔,层层叠刻、精妙入微。室内摆放的,大到木刻牌匾,小到书签、挂件,无不出自他之手。
“工作室一直以我为主,偶尔带学生,也在德城区黄河涯镇租了300多平方米的厂房,只在制作大型牌匾时雇人。设计和雕刻等核心环节目前只有我能胜任。”他告诉记者,坚持手工制作,保持精湛技艺和产品独创性,是“木人堂”维持至今的主要原因,“也曾想过规模化发展,无奈条件一直不成熟,还得等待时机。”
如今,因市场不景气,和“木人堂”一起进驻董子文化街的文创商铺近半数已离开,但手艺人均未放弃,而是另辟蹊径寻求破局。德州市非遗陶瓷印章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欣的印章作品极富现代感和冲击力,他的斑斓彩制作工艺获得发明专利。目前他也选择关闭董子文化街的工作室,搬到梁子黑陶文化园,与众多黑陶手艺人一起进行创作。他说:“也算是抱团取暖。再说,艺术都是相通的,可以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
“近几年市场整体萎缩,而黑陶产品鱼龙混杂,冲击着价格底线。”梁丽霞说,与10年前相比,德州黑陶企业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面临人才、市场和资金等多方面的困难。但她和刘文利都认为,这是暂时的,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在“山东手造”推进工程的带动下,走特色化品牌化道路,是谋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
显然,“德州手造”并未消沉,而是蓄势待发。当前德州各相关部门正在起草“德州手造”推进实施方案,业内人士都在努力搭建平台,激发产业活力,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类文化展会,推动优质文化产业走出德州。宁津、平原和乐陵等县(市)的文旅融合景区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邀请手造工匠们进行展示性创业。德州红绿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就在打算着进驻平原县一个在建项目。“三年免房租,还能借着景区人气进行产品宣传和销售。”刘文利说,“疫情期间退税政策和各级惠民消费活动也都实实在在帮到了企业,所以我们并非孤军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