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广寅
本报通讯员 刘叶叶 宫小洁
近日,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岳家村,鑫岳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一大早便忙碌起来,刚刚捕捞上来的荷包红鲤鱼正被有序打包。“这批货是为吉林省客户准备的,你看多漂亮。”养殖户岳雷顺手抓起一条鱼向人们展示。
漂亮的不仅仅是红鲤鱼,还有合作社的收益。“养殖区有20多亩水面,每条鱼售价160元到500元不等,一年下来能有200多万元收入。”岳雷笑着说。
讲起养殖锦鲤致富的故事,岳雷顿时打开了话匣子。原来,在东营区海洋渔业部门帮助下,最初从事传统鱼类养殖的岳雷,与合作社其他成员前往外地考察“取经”,并在技术人员指导帮助下突破了鱼苗成活率低、养殖过程疾病预防难等难关,最终实现了荷包红鲤的成功养殖。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东营区淡水养殖面积仅有2.1万亩,如何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使现代化养殖成为群众致富的新路径?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东营区将破解养殖产业难题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全面推进水产养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大做“混养”文章,另一方面大抓现代化渔业建设,着力使优质水产品种引进和高效种养模式的引入成为养殖户增收致富新法宝。
提升水产养殖质效,打造一支技术队伍是关键。东营区引导养殖户“抱团”发展,成立合作社,经常组织开展社员“走出去”“请进来”培训学习先进技术活动,创新推行藕池、稻田套养小龙虾、工厂化名优特品种养殖等新模式,促进渔业增效、养殖户增收,使“农、渔、水”深度融合文章成为水产养殖业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探索。该区通过推广藕池、稻田套养小龙虾、鳜鱼模式,在保证藕池、稻田产量的同时,减少施肥,不用投喂,额外收获龙虾亩产量20-30公斤,鳜鱼亩产量10-15公斤,达到绿色、节水、高效的目的。
“去年10月,在区海洋渔业部门帮助下,合作社开始探索实施工厂化养殖大虾,目前已获成功,一年可以养三季,收入翻番没问题。”东营区鑫泓水产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张健健介绍,目前,合作社工厂化南美白对虾反季节养殖总面积达280平方米,一季可以收获2300公斤。以此为典型,东营区大力推广工厂化养殖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已建设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三处,面积占全区养殖面积的20%,预计年内建设工厂化养殖车间面积可达3000平方米以上,进行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名优水产品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