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走基层 > 正文
   

茌平:“一村一台戏”唱出文化大天地

2021-08-13 15:16:27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文/图 本报记者 蒋红帅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今年以来,茌平区共筹划700多场惠民演出,把精神文明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

  群众在家门口坐享文化盛宴的同时,有这么一群人,寒冬中,他们的脚步遍及每个乡村,把艺术送到群众身边;酷暑中,他们要穿上几层厚厚的服装,在聚光灯下演绎人生百态、喜怒哀乐。他们是送戏下乡的戏曲演员。为了让观众看上一出好戏,他们挥洒如雨汗水,倾尽所有。

  7月30日,记者跟随茌平区山东梆子剧团一起走进茌平区博平镇窦堂村,记录下舞台后面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一)

  7月30日,酷暑。当日天气预报显示,最高气温达36摄氏度。下午1点左右,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炽热的阳光烤得皮肤火辣辣的。在窦堂村村北靠近道路的小广场上,茌平区山东梆子剧团的演员们正在搭建舞台和帐篷。

  “今天一天两场。上午在乐平铺镇演的,一结束赶紧收拾家伙什儿赶到博平镇窦堂村,趁着中午人少,搭好台子,做好准备工作,到下午4点钟天也凉快点了,群众正好来看演出。”剧团带队把焕乐给记者介绍时,手里的活始终没停。

  他告诉记者,当日下午有两场演出,第一场是唐派剧目《金水桥》,接下来是一场综艺节目,即使抓紧时间,也得演到晚上9点多才能“收摊子”回家。“手里的活儿不紧起来不行呀。”把焕乐笑着说。

  像当日这样的演出,近期在茌平区各村镇天天上演。今年,茌平区一共筹划了700多场演出:上级院团送节目30场、区财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集中采购综艺节目200场、区山东梆子剧团下乡送戏220场、各乡镇街道自演300余场。当日是茌平区山东梆子剧团下乡送戏220场中的第138场。晨曦朝露去披星戴月归,成为这个剧团的工作常态。

  (二)

  记者观察到,一顶帐篷被一分为二,舞台后面是一辆带棚卡车,与舞台用一块木板相连,卡车变身“后台”。下午1点30分,剧团的演员们匆匆吃过午饭,开始化装、穿行头。

  后台卡车里只有一台风扇,吹着热风,演员们豆大的汗珠一刻不停地从额头、鼻尖滚落下来。一个妆面尚未完成,刚擦干的汗水又流了下来,只得轻轻用纸巾吸干汗水,继续涂上厚重的妆粉、油彩。

  “夏季演出,我们都是一边化装一边流汗,要涂好几层才能完成。”由于条件有限,饰演彩女的李品只能借用广场上的一扇窗户玻璃当镜子进行化装。

  李品今年只有21岁,刚刚从戏曲学校毕业进入剧团。勒头、贴片子、上水钻、戴发包……一套几斤重的行头穿戴下来,她整个脑袋被包得密不透风,汗水不停渗出,她一边用纸巾不停蘸擦汗水,一边补上更多的妆粉。

  (三)

  像李品一样的年轻演员,在这个40多人的剧团中占到一半。另一边,扮演公主的演员张艳正在穿戏服。她今年已经53岁,是剧团中的年长者之一。

  记者看到,张艳先在自己的长袖外穿上一件白色的水衣,随后再穿上宽大的外袍,将彩裤穿在自己的裤子外面。三伏天里,三层上衣、两层裤子,一穿就是一两个小时。而且还要顶着头上沉重的头饰,带着全身的汗水,在台上不停地翻转腾挪。一招一式间的艰辛,只有演员自己才能体会。

  “戏服由于工艺特殊,一般不能直接清洗,所以我们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脏污。戏服里面穿水衣是为了吸汗。但夏天太热,出汗太多,一件白色水衣一会儿就湿透了。为了保护戏服,我们都在水衣里面再加穿一件自己的衣服。”负责服装的刘凤兰老师告诉记者,旦角的衣服还算单薄,武生、老生这些角色的衣服更厚重。为了显得挺拔魁梧,还要在戏服内加一件棉背心,更考验演员的耐热能力。

  (四)

  下午3点,随着锣鼓响起,演员依次登台。台上的故事引人入胜,台下的观众摇着蒲扇、看得欢喜。在临时搭建得密不透风的帐篷里,在数盏聚光灯的炙烤下,舞台仿佛一个不断升温的火炉。演员们踩着厚底靴、穿着数层戏服、顶着厚重的盔帽,表演一板一眼、毫不含糊,丝毫不在乎汗水已经淌满脸颊、湿透衣背。

  每位演员下台来,脱下的水衣都是全部湿透,几乎可以拧出水来。演员们穿在最里面的衣服都是湿漉漉地贴在身上,如同刚从水里捞出来一般。

  “热点算啥,只要台下群众看得开心,我们心里就高兴,一切都值得!”负责堂鼓的师傅范在民笑着说。由于地方有限,乐队被“藏在”高高的舞台下面,七八位音乐师傅在暗淡的光线下娴熟地演奏着音乐。虽然人人面前悬挂着一个小电扇,但仍是汗流浃背。今年58岁的范在民已在剧团工作46个年头。本已退休的他被返聘回团里进行“老带新”。这个夏天的演出,他场场都跟着指导新演员,一次没有落下。

  “团里40多人,一半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去年刚从戏曲学校毕业的一批孩子才十八九岁,正是进步、成才的好时候。我们这些‘老人’很愿意托他们一把,壮大梨园青年力量。”范在民告诉记者,在梨园行里,因为戏服太过厚重,夏季演出太辛苦,所以有“歇夏”的传统。因为“送戏下乡”活动的开展,传统戏曲也越来越受群众欢迎,所以每年的演出场次逐渐增加,“只要群众喜欢看,无论严寒酷暑,我们都愿意拿出全部本领来演!”也许,范在民的话代表了所有演员的心声。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威海文登区:零散土地拼成乡村振兴“新大陆”
下一篇:东营:聚焦“一老一小”社区服务暖人心
 
0
 
 
 
 
推荐资讯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业 多点发力点亮绿色经济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观走访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
种下“牧草绿”,治愈“盐碱白”
种下“牧草绿”,治愈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