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县铜城街道卢庄村,是街道最南端的一个自然村,有500多口人,人均耕地0.1公顷。在这里,土壤全部沙化,农民世代种着即漏水又漏肥,庄稼不能保墒的薄地。
究其因,追溯到1898年黄河决口,“六月二十四日,黄河水涨发,异常浩大,香山的堤漫溢,至聊、茌一片汪洋”。大水过后,大片良田被飞沙覆盖,长期颗粒不收。
自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卢庄村迎来了蜕变。在这里,原本贫瘠的沙土地变成了经济田,尘土飞扬的通村道路变成平整通达的水泥路……一项项贴近民意的改变,描绘出一个省定贫困村在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
找准产业项目 增加群众收入
越是贫困地区,发展能力越弱。沙土地里能长啥?这些年,村里有人试过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可一直是小打小闹,没成气候。
村党支部书记的姚生林深知,“没有规模,小体量做不成大文章。”如何让有限的土地,给农户带来更多的效益?姚生林想到了土地流转。
在卢庄村,青壮年大都在外打工。2018年9月,通过村“两委”积极动员,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万合园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将村里34公顷土地以每公顷15000元的租金统一流转。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又能让村民不出家门就有活干、有钱赚。
沙土地上种点啥?几经考察后,村“两委”选中了地瓜和生姜。“沙土种出的地瓜香甜可口、绿水健康,市场潜力巨大。”姚生林说。
借扶贫政策的东风,卢庄村在实施土地整理的同时,向上申请新建了8眼机井,将低产田变成了“保水、保肥”的稳产田。
村里人的心活了。原来村民刘广林舍不得自己的土地,如今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一亩三分地”不再是羁绊。老刘放心的外出务工,老伴则在合作社打工,“我俩一个月加起来能挣好几千,可比在家强多了。”
第一书记带头 创新发展思路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2019年6月,卢庄村迎来了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来自聊城市地震监测中心的张子强。
“千头万绪抓根本,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刚上任的一个多月里,张子强用脚步丈量着村里的每一寸土地,详细记录贫困户情况、收集发展意愿。
卢庄村西头,路两旁是低洼地,晚上行人路过时时常发生事故。张子强知道便与村主任任广生商量:“将文化室后面旧坑塘里的土运到村西去,这样村西的土地可以复垦,旧坑塘则挖成养鱼池,一举多得。”通过积极争取,2020年,县农业部门为卢庄村发放了鱼苗3000尾,预计年终村民经济收入可增加2万余元。
2019年,村里通过开展“平清种增改”,新增村集体土地3.33公顷,张子强与村“两委”研究后,决定种植绿化苗木。
张子强给大家算了一笔经济帐:“咱栽的国槐,树身都是直径8公分左右的,三年后每棵能挣接近100元,3000棵就是30万元,揣到村民腰包里,你说能不富吗?”在场的村民姚远代打趣地说:“张书记,我们脱贫后你也不能走,你得带领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经常坐飞机、火车到全国各地逛逛去。”劳动场上欢声笑语,大家望着干劲十足的张子强,心里很是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