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刚过,平度市崔家集镇扶贫农创体新建项目现场,一道道温室大棚墙体已然成形,村民正忙着安装棚架和棚膜。“扶贫大棚让贫困户们尝到了甜头,4年时间棚数从36个扩到720个,翻了20倍,还是供不应求。”农创体理事长鞠炳锦说,今年计划再建20个棚,这还没开始施工村民们就排队抢交上了租金。
疫情之下,这里的扶贫大棚缘何这么抢手?从贫困户杨丰昌那里似乎找到了答案。
4月8日下午,在扶贫农创体的蔬菜大棚里,杨丰昌正在侍弄他家2亩多的樱桃西红柿,这些名为“红甲天下”的樱桃西红柿,每斤能卖到10元左右。“这都是我管理的‘摇钱果’,现在正值盛果期,一天能产200多斤,就是2000多元钱,一年纯挣十四五万元”,说起自家种的小番茄,曾经患有严重抑郁症无法出门的杨丰昌滔滔不绝。
时间再拉回到2016年,那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平度依托农业优势资源,统筹扶贫专项资金,选培具有发展潜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农民创业创新园区(简称农创体)。当年10月,集中了6个经济薄弱村的54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占地260余亩的36个冬暖式樱桃西红柿大棚拔地而起。2017年2月,农创体内种植的首批樱桃西红柿上市,当年便产出112万斤,实现销售收入560余万元,棚均纯收入14万元以上。首战告捷,让原本观望的村民吃下了定心丸,大家纷纷抢种大棚。
把专业的事就交给专业的人办,合作社为扶贫大棚的经营主体,提供制订生产计划、价格收购等服务,消除农户种植亏损风险。
至于谁来种,除种植大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自己管理大棚,也可优先在合作社长期打工,从事一些简单的生产,从而获得工资、地租、分红等三份收入。“贫困户在家门口有活儿干,基本上干半年就能挣一万多元。许多‘90后’外出打工的,都‘回流’种棚来了。”鞠炳锦说。
最后,扶贫大棚的所得收益实行“四权分置”。扶贫农创体界定的扶贫资产所有权归贫(弱)村集体,扶贫资产的经营权归农创体,扶贫资产收益权归贫(弱)村和贫困户,监督权归当地镇街。目前,通过扶贫大棚项目全镇6个经济薄弱村每年可获得不低于5万元的收益,用于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设立贫困帮扶基金等。此外,利用中央资金建设的15个大棚收益全部用于帮扶贫困户。
现在,占地4500亩的崔家集镇扶贫产业园已形成年产量17500吨、产值2.8亿元的产业规模。而在它的示范带领下,该镇西红柿种植面积已达1.65万亩,年产值近7亿元,人均增收6000元,计划2020年全镇适度经营比例将超过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