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枣庄市委托商业保险机构,为产业扶贫项目量身定制特色“产业保”、“收益保”,不断探索创新“扶贫+保险”双路径,全力构筑产业扶贫项目的“防波墙”和“保护堤”。目前,枣庄市已为843个产业扶贫项目办理了资产“产业保”,为566个产业扶贫项目投保了“收益保”。截止到今年7月,保险公司共理赔48万元,有力保障了产业扶贫项目的资产安全和稳定收益。
(一)坚持需求导向,保障项目资产“不缩水”。
经过多轮试点,枣庄市在充分利用扶贫信息系统、保险理赔系统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各类产业扶贫项目资产量身定做了“产业保”这一扶贫资产综合保险的新品种,即保证扶贫设施及装备净值“不缩水”的扶贫“产业保”。该险种针对全市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所形成的扶贫资产,以及参与精准扶贫的个人和各类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职能,创新“扶贫特色保险”模式,采取“一款产品、多重保障,统一方案、分线理赔,区级统筹、镇街实施”的方式推进。扶贫“产业保”有相应条款保障产业扶贫项目资产受损有赔偿,赔偿额度基本接近产业扶贫项目资产的净值。比如,针对光伏发电设备,扶贫“产业保”承诺:凡因火灾、爆炸、雷击、暴雨、洪水、风灾、冰雹、暴雪、冰凌、突发性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突然下陷下沉、飞行物体及其他空中运行物体坠落等原因,造成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的损失,每次事故在减除免赔额500元或损失金额的10%后,其余损失会由承保的商业保险公司赔付。目前,全市为98个大棚类、385个光伏类、105个农机类、114个厂房车间类、39个种植类、12个养殖、38个旅游类、31个电商类、21个机械设备类项目总计3.02亿的产业扶贫项目资产投了保,实现了项目资产保险全覆盖,有效提高了产业扶贫项目抗风险能力,保证了扶贫设施及装备净值“不缩水”。
(二)坚持险种创新,确保产业项目收益“不缩水”。
从产业扶贫资产提升到扶贫资产收益,是脱贫攻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产业扶贫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直接关系到扶贫质量的提高,关系到脱贫群众的收获。今年初,枣庄市创新扶贫资产保险险种,推出了保证产业扶贫项目收益稳定的“产业扶贫项目收益保障保险”(简称“收益保”)。扶贫“收益保”就是把地方政府用于扶贫项目的专项资金,等额确定为保险总金额,在此框架下,按照各个具体项目的不同,以不同预期收益值分别给予保险保障。保险期间内,各个具体项目在财政网络系统上公示的年度收益,超过最低收益值但低于保险合同约定的预期收益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承保的商业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约定负责赔偿。在实际操作中,枣庄市扶贫办明确了保险标的的两个条件,即必须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的且权属归集体所有、经营方式为集体自营的项目;其扶贫项目必须在财政网络系统上公示产值与收益。同时明确预期收益值为扶贫项目专项资金金额的8%;最低收益值为扶贫项目专项资金金额的2%。目前,枣庄市产业扶贫项目收益保障保险的参保数量共计566个,基本实现了对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的全覆盖。该项保险的设立为枣庄市深化产业扶贫提供了有力保障,撑起了产业扶贫的“保护伞”,也让脱贫农户吃了“定心丸”。
(三)坚持实效保障,确保参保资产赔付“不缩水”。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枣庄市按照贴近脱贫攻坚实际、承保机构能保本、配套财力可承受的原则,从保费投入、责任范围、起付标准和赔付比例等方面不断优化保险方案,增强可操作性。一是提升保险责任。“产业保”对扶贫资产在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客观原因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时,能及时有效地获得相对应的赔付。二是确保赔付率。建立双向调节和盈亏机制,实际赔付率不足75%的,不足部分结转为下年度投保费用。通过不断优化保险方案,险种预期年度总体赔付率可达到80%—90%。三是建立先行赔付机制。对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的扶贫资产启动理赔绿色通道,实行提前给付。四是建立快速赔付机制。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费用在5万元以内的,保险公司对标准理赔案件在7个工作日内做出理赔;赔付额度在5万元以上20万元以内的,在15工作日内核定,有效减轻了资产损失所造成的经济压力。五是建立集中赔付机制。针对因资料不全、报案不及时等导致保险公司不能及时赔付问题,利用市级平台,定期汇总数据,将需要赔付的资产名单统一交给商业保险机构和扶贫部门,由保险公司统一核定赔款支付,实现应赔尽赔。(通讯员 张圣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