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蓬莱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批推进的原则,使乡村振兴工作呈现出起点高、进展快、效果好的喜人局面。
抓规划明思路,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方向。观念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蓬莱市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大力推进以“四美”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总体上,实施了三步走战略:一是培植典型,以点带面。按照“典型示范、辐射带动”的思路,集中力量培植打造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典型标杆的成绩和影响力,让群众看到变化,激起镇村竞相发展的动力。二是串点成线,连片打造。随着典型的成熟和数量的积累,逐步把创建重点放到示范片打造上。按照“彰显特色、串点成线、连片打造”的思路,规划建设了7个示范片区,进一步放大了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三是普惠共建,全面振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后,蓬莱市主动适应新形势,将工作重心由原来的“四美”和“四化四有”,升级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同时,根据上级要求,结合蓬莱实际,在广泛征求各镇街和相关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蓬莱市乡村振兴实施意见》《蓬莱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五大振兴”工作方案,分别明确了建设目标和重点项目,形成了“1+1+5”政策体系,为蓬莱市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提供了遵循。
抓关键重环节,把握乡村振兴工作重点。产业振兴,重点突出蓬莱产业特色,充分发挥全域旅游、葡萄与葡萄酒的带动作用,着力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果品、高效畜牧、水产精养等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2018年以来,建设各类示范园1913亩,实施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1975亩、推广3.5万亩;全市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余家、家庭农场169家。人才振兴,重点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愿意留在乡村的人留的安心,让愿意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人才在农村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先后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00多人次,培养技术指导员60名,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600个,培训果农1.2万人次。文化振兴,积极培育新风正气,大力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重点抓好“文化惠民”五大工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2018年先后开展各类培训135次,培训6400多人次,征集家风家训1670条,家风故事479篇,组织开展“美丽乡村种文化”等活动169场。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加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促进乡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投入4亿元,建设4处污水处理厂,并对城区及经济开发区等排水管网进行改造;建设30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100%。组织振兴,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大力办好党支部领班合作社,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增收行动,目前,全市500个村已有66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9个村获评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村,年内将至少达到130个。建成5个党建示范区,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80%以上实现了收入翻番。
抓典型促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由点扩面。2018年以来,蓬莱市从基础较好、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具有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村中,筛选确定了12个美丽乡村精品村,连同5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标准村,一并纳入全市重点培植,并根据这些村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进行分类指导,走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同时,随着典型的成熟和数量的积累,逐步把创建重点放到示范片打造上,集中力量把丘山山谷片区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重点打造。丘山山谷片区区域内共9个村庄,坐拥丘山水库、道教名山、和圣马场等,是蓬莱市葡萄与葡萄酒产业集聚区之一,已建成葡萄酒庄6个,其中拉菲酒庄是法国拉菲在亚洲兴建的唯一酒庄。为有效整合片区资源,通过组建党总支“联合”村庄、成立合作社“带动”农民、发展乡村游“融合”产业,重点发展国际酒庄文化体验、高端乡村民俗旅游、滨水生态度假、道教休闲养生、观光休闲农业五大主题板块,支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成立了专门的指挥部,筛选确定了50个重点项目,明确了进度安排。目前,已完成片区总体规划及重点项目规划并有序推进,正在积极申报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争取通过2-3年努力,将该片区打造成省内领先、全国知名、具有鲜明蓬莱特色的乡村振兴先行区。
抓普惠推全域,提升乡村振兴整体实力。围绕“在烟台地区率先实现全域美丽”目标,蓬莱市结合省级美丽乡村四级村庄提档升级工作,深入实施“四年行动计划”,即每年筛选确定一批村居,按照“四化四有”抓达标,争取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工作中,大力推进环境改善、道路硬化、水系整治、农网改造、文化惠民等工作,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11个镇街全部建设了垃圾中转站,500个村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建成“四化四有”达标村280个,A、B两级村庄覆盖率为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