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辉 本报通讯员 王保文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地处黄河故道的高唐县三十里铺镇,积极推行“村党组织+合作社”发展模式,大力支持村“两委”班子牵头领办创办合作社,切实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开辟出了一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167亩土地有了新“归宿”
王架子村是三十里铺镇探索“村社合一”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较早的村庄。他们通过对村庄旧址167亩复耕地进行深入挖潜,让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3万元。
几年前,王架子村整村拆迁,村民全部搬入新型农村社区居住,村庄旧址整理复耕出167亩集体土地。村“两委”随以公开竞标方式,以每亩500元的价格,将这些新增集体土地承包给村民。可是,由于复耕地属于沙土地,土壤肥力不足,种植收益入不敷出。第二年,亏本的承包户便将167亩土地全都退了回来,没有村民再愿意接手这块“烫手的山芋”。
“土地是块好土地,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种植模式。”王架子村党支部书记肖洪普重新梳理思绪,经过与村“两委”成员多次沟通磋商,最终决定摈弃以往“一包了之”、坐享分成的模式,由村集体注册成立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承包户合作种植经济作物,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肖洪普介绍,在具体分工上,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负责技术和销售,承包户则负责日常种植管理,收益双方五五分成;在品种选择上,双方共同考察市场,寻找适合沙土地生长的高效经济作物。目前,已经引进种植蜜薯、西瓜、大葱等经济作物。
马颊河畔“长出”网红产品
“我们的面粉是用石磨研磨出的绿色面粉,不仅营养价值更高,而且口味更佳,能够让大家伙吃出儿时的麦香味。”5月24日,在三十里铺镇三十里铺社区电商中心,工作人员正网上销售最新上市的石磨面粉,在线观看直播的粉丝达2万多人。
三十里铺村曾经是当地出了名的“空壳村”,在外创业多年的杜文忠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依托互联网平台,全力发展农业新业态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乡村的产业振兴。
“我们再依照老传统种地,不可能有出路。”杜文忠依托村庄资源和区位优势,注册成立了三十里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由村“两委”成员带头以资金入股,村集体和村民则分别以土地入股,实行股份制合作,走集体经营、抱团发展、共同富裕的路子。
杜文忠说,合作社并未对种植出的优质小麦一售了之,而是延长产业链条,投入资金上马了石磨项目,生产石磨面粉、石磨坠面、石磨饼干等深加工产品。与此同时,为拓宽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合作社还注册了“马颊河畔”商标,借助“互联网+”与淘宝、快手等网络平台建立合作关系,让带着泥土香的“石磨”产品成功走出村庄,成为餐桌上的“网红”产品。
平原画乡彰显文艺范儿
李奇村是当代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的故乡,走进村庄,在一处古朴典雅的“山水坊”内,李苦禅的不少山水佳作被一一“搬上”墙,再现大师风采。身临其中,犹如漫步诗境画乡,倘徉于艺术的海洋。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尤为重要。”李奇村党支部书记刘桂奎介绍,李奇村被誉为“禅乡”,是苦禅大师的故乡,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在三十里铺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村庄以“尚美画乡·文化李奇”为设计灵魂,深入挖掘村庄自然人文禀赋优势,将传统文化注入乡村建设,并依托原有乡村肌理,对老建筑元素重新解构组合,打造具有乡村韵味的特殊文化旅游景观。
为实现通过转型发展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李奇村以打造“平原第一写生基地”为目标,成立了由镇政府、运营公司、村集体三方持股的卅里风尚有限公司,形成了镇政府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调控,运营公司负责运营,村集体有效参与,确保村民受益的共赢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