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齐河融媒走基层采访团走进焦庙镇耿庄村,围绕生活富裕这一主题去探寻这里的老百姓是如何通过发展西红柿产业走上特色致富路的。走在耿庄村的街道上,道路干净整洁,房屋上的墙体画色彩明亮,语言积极向上。无一处不显示这个村庄的温馨与幸福。想揭开耿庄村民致富的奥秘,需要找到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老支书杨海云。记者见到他时,他正要去大棚了解今年二茬西红柿的收获情况。一说起种植西红柿大棚带领全村致富,老杨书记那可是有说不完的回忆,这些大棚可是他们村名副其实的“聚宝盆”,当初为了让这个“聚宝盆”尽快招财进宝,可谓是一波三折犯了不少难。
焦庙镇耿庄村原党支部书记杨海云介绍说:“搞大棚确实难度不小,对种棚他不认识,因为我们没有种菜的基础,所以他思想也有压力,这样呢,通过动员党员,现在就搞,有的资金解决不了,有的说俺没钱,怎么治 ,没钱通过银行贷款,给他帮助贷款。”
能不能行?赔了怎么办?这是当时大家伙儿最担心的问题,为了能让大家伙有信心,杨海云挨家挨户的去做思想工作,召开村支部会议,村干部和党员要带头搞,他自己第一个建起了大棚。
“我是带头搞的,一旦搞不起来怎么办?我当时没有想搞不起来的事,我一心一意的把事办成,这个群众才能看到效益。”焦庙镇耿庄村原党支部书记杨海云说。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全体村民团结一致,坚持抵御风险,继续扩大大棚种植规模。同时,村委也带领村民去寿光、河北等地,学习生产技术,聘请技术员对种植户进行种植指导,积极联系收购商。在连续减产2年后,大棚产量恢复正常并持续攀升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棚西红柿专业种植村。到2019年全村共有西红柿大棚80个。
走进大棚区,正赶上村民杨玉军正在采摘西红柿,他说这是他家今年第二茬采果。
焦庙镇耿庄村村民杨玉军说:“我现在有三个,毛收入十来万,去除成本,怎么也有七八万。” 杨玉军并不是耿庄村最早种植西红柿大棚的,但却是大棚数量最多的,一开始他自己干电气焊的小买卖,收益还不错。村里号召种大棚,他也没有多想,三年以后,小买卖渐渐的衰落。看到别人都种大棚种的红红火火,他很快关了自己小店,一上手就是三个大棚。用他自己的话说每个大棚年收益是七八万块钱,比打工是强多了。
“觉着是比出去打工强,这个在家里,咱说个实在的,家里有个什么事儿,舍不了,是吧!再一个是,这个收入也挺稳定,出去干活,始终是有风险。”焦庙镇耿庄村村民杨玉军说。
焦庙镇耿庄村村民杨桂梅说:“那时候都是个人干,现在怎么着?你看咱这四六八庄的小妇女,都往俺这来干,雇上两个人,你给我干什么活去?从外面光看着就行,没事,也不用管,清心多了,比那时候,能当个小老板了都。”
“小老板”可以说是现在耿庄村全体西红柿种植户的真实写照,现在就是这个人均耕地不到两亩地的小村庄,有冬暖式西红柿大棚80个,户均1-2个,棚均年产西红柿3万斤,单棚年纯收入8万元。如今的耿庄村可以说是户户是老板,家家有存款,业余文化生活更是丰富多彩,村民们闲时就打打牌,跳跳舞,小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幸福、一天比一天滋润。
焦庙镇耿庄村村民马秀荣说:“生活挺好啦!俺村经过搞大棚,这几年路也都修好了,各个方面条件都提高,家家户户车基本上都有了。”
焦庙镇耿庄村民杨桂梅说:“这现在是就坐在家里,光等着数钱了。”
为更好适应市场,村支部还领办成立了“红润”西红柿种植合作社,形成了种植、销售的集聚效应,收获季节远近商贩每天到地收购,全部销往济南、河北、北京等大城市。班子健全、战斗力强的耿庄村党支部,已经成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最坚强的保障。
焦庙镇耿庄村党支部书记邓良彪:“我们耿庄村,西红柿大棚现在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目前还达不到大客户的需求,在现有基础上,还要扩大规模,西红柿的品种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择优选好品种,把西红柿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让老百姓吃到放心的西红柿,让我们的西红柿走向全国,走向各地。”
习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耿庄村的老百姓用自己勤劳质朴的双手,把西红柿种出了大文章,小红果结出了金疙瘩,在幸福大道上,奏响了新时代的‘致富曲’。”
记者手记: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致富点子怎样落地,产业发展怎样破题?耿庄村人无疑深谙此道。他们干出了名堂,收获了成功,致富一方。乡村振兴,需要一批开拓者引领带动,才能蜕变出“金疙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