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行政执法“专业化”。开展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坚持以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为主线,以提高政治素质、业务水平以及工作能力为重点,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不断加强对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针对当前劳动争议面广量大,且适用法律复杂、疑难问题较多、争议处理难度大的现状,加大对仲裁办案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新颁布和修改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仲裁员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
预警机制“长效化”。在日常工作中增强工作主动性,将劳动仲裁关口前移,定期对劳资矛盾纠纷予以排查,把仲裁工作的重心从事后处理转型到事前排查化解上来,做到早发现、早化解、控制住、处理好。在群众来电来访中,发现有可能酿成突发事件或矛盾激化的苗头,提前介入,并做好书面登记,详细记录来电来访者的情况,迅速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化解,坚决防止事态扩大。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遇有重大事项及时上报,便于早介入、早调解,坚决杜绝集体争议案件或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促进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机制长效化。
立案审查“规范化”。健全首问导诉服务制度、仲裁风险告知制度和及时立案制度等便民措施,由最先接待的工作人员一次性告知当事人仲裁部门的性质、仲裁程序、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仲裁文书的填写及与争议案件有关的材料。严格立案审核制度,申请人提交申请书时,逐项核对申请事项,帮助申请人理顺申请事项,及时将与案件无关的事项剔除,减少或避免争议事项滥诉行为的发生,提高办案效率。收到仲裁申请书后,及时审理申请仲裁材料,力争当日或隔日立案,如不符合立案条件则及时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并告知正当的解决问题途径。案件立案后,告知当事人四种仲裁风险,即仲裁请求不当的风险、举证不能的风险、开庭不按时出庭的风险、错误行为的风险,以便让当事人对存在的争议能够冷静对待、清醒认识、理智处理。
案件调解“全程化”。积极推行“一案四调制度”。第一次案件立案前调解,工作人员在接到仲裁申请书时,对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给当事人讲清案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帮助分析案件对双方的利害关系,引导双方进行调解;第二次在当天开庭审理前采取“分开调解,分析利弊”的办法调解,阐明案件对于双方的利害关系,促进调解成功;第三次在庭审过程中的调解阶段进行调解;第四次在仲裁委员会作出仲裁裁决前,给予双方一定的时间考虑,最后征求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尽量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将案件分四次进行调解,大大缩短当事人维权时间,尽早地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受理结案“快速化”。坚持做到“四快”服务,即快调、快立、快审、快结,全面实行“人性化”仲裁服务。强化快速结案机制,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案件,特别是对申请工伤待遇及其劳动关系认定案件,一律简化审理程序和缩短审理期限,及时开庭裁决。庭审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所有争议案件从受理、立案、庭审、结案、送达等各环节,一律能简就简,全部实行了一步到庭制,实行一次性向当事人送达受理通知书、申请书副本、应诉通知书和开庭通知书等仲裁文书,节约诉求成本,提升仲裁效能。今年前三季度仲裁办案时间由去年同期平均36天缩短到现在的平均35天,有效提高了办案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