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300亩耕地、500余人的尹集镇后业村,因将土地全部流转,实现了规模经营,村民全都“闲”了起来,成为十里八乡的明星村,让周围仍被“困”在土地上的村民羡慕不已。
“俺把17亩承包地全都流转了出去,啥也不用管,年收入近2万元。”谈起自己如今的清闲生活,后业村村民陈业国乐滋滋地说。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就在土地流转之前,陈业国却是另一番生活状态。
年过五旬的陈业国家庭负担较重,妻子患病无法干重体力活,孩子又都在外地打工,家中17亩土地全靠他一人“打理”。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年繁重的体力劳动让陈业国的身体有些吃不消。尤其在农忙时节,更让陈业国忙得不可开交。“这些地光靠自己种,根本就不现实,若雇人帮忙,那又划不来。”关于17亩耕地的处理问题,早已令陈业国头痛不已。
了解到陈业国的苦恼后,后业村党支部经多方协调,将其手中的17亩耕地一次性流转给了当地的种粮大户赵元渔,让他在收入不减的情况下,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生活窘境。“现在土地的耕种一点也不用俺操心,坐在家里就能领租金。”陈业国表示,等妻子身体好转了,他准备到县城去打工,多挣一份收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在后业村像陈业国一样,离开土地“闲”起来的村民并不在少数。
后业村地理位置偏僻,村民大都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土地收益较低。为提高家庭收入,70%的村民都外出打工,留在村中看守土地的都是老弱病残幼。由于人力、物力、资金等投入严重不足,土地种植收益少,部分耕地甚至长期闲置,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局面若长期存在,将会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2015年开始,后业村党支部书记陈业华便将“提高土地种植效益”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改变土地不受待见的尴尬窘况。
通过流转,让愿意且有能力耕种的人来经营,这是提高土地收益的最佳捷径。“若是小规模、条块化流转,不仅流转租金低,而且无法实现规模经营,这则失去了流转的意义。”经过到多地考察学习,陈业华总结先进经验,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全村土地进行统一流转,调整种植结构,力争实现种植效益的最大化。最终,种粮大户赵元渔“接手”后业村千亩集体土地,改种小麦种子和露天尖辣椒,进行规模化种植。
“目前,土地流转后,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不用再担心家里的承包地闲置,留守的老人也可以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谈到土地“易主”后村中的新变化,陈业华喜上眉梢,他表示,将会带领大家将“规模流转”的模式继续坚持下去,让“闲置田也挣钱”,全面提高土地收入。
今年夏收时,一些闲不住的村民,又跑到自家“地盘”上打工,喷药、除草,赚取另一份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双薪族”。陈业华则带领村中拥有农机的村民,成立了合力农机合作社,四处收割小麦,收入翻倍增长。
如今,后业村民虽“闲”起来,但收入不减反增,朝着小康路上阔步前行!
□记者 邹 辉 通讯员 张 波 武 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