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蒲二利 本报通讯员 王海华
产业兴,农业兴;产业强,农民富。日前,记者来到莘县燕店镇葛楼村,500亩大棚内一片繁忙。“我们村原来是远近闻名的韭菜村,但这几年韭菜行情不好,在镇里的指导下,村里建起了蔬菜大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这才一年时间,大家伙儿都尝到甜头了。一个棚投资十几万,基本上一年就能挣回来。”葛楼村党支部书记葛广明告诉记者。
建设大棚基地之前,该镇和村上派出代表多次外出考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起来的大棚规模大、规格高,基本上实现了全自动操作,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我这个棚占地将近5亩,长将近100米,种的樱桃西红柿,我们两口子加上两个老人完全能忙过来。这卷帘、通风什么的都是自动操作的,很省事。”村民葛兆红告诉记者。走进葛兆红家的大棚内,一条笔直的轨道贯穿其中,轨道上是一辆平板车,“这个叫‘风火轮’,一摁遥控器就走。”葛兆红说,“有了这个设备,省了很多人工,运送西红柿很方便。”葛兆红家有5亩多地,种了近20年的韭菜,一般的年景,每亩韭菜能收入1万多元,家里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元。有时间的时候,葛兆红也出去打点零工,但近两年韭菜市场行情越来越差。去年,村里集中建设大棚基地,葛兆红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总共投资了24万多块钱,镇上给协调了贷款,贷款贷了11万,没怎么犯愁。”葛兆红说。去年夏天大棚刚建好,葛兆红家就种上了黄瓜,一季黄瓜收入了八九万元。今年的樱桃西红柿,也能给他们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今年的西红柿价钱不如去年,去年销售前期基本上是五六块钱一斤,今年是三块钱一斤。但就算按照这个价钱计算,一年的收入也基本上能把投资成本挣回来。”葛兆红说。
村里搞产业调整,扶贫问题是首要考虑的。建大棚流转土地时,村里优先流转了贫困户的土地。大棚里需要雇人干活时,大家也会优先照顾贫困户。在大棚里打打零工,不用出远门,一天能收入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村里一下子起来了300多个大棚,蔬菜销售也是村“两委”班子心头的大事。“现在离村一里多地就有市场,村里人摘了菜就能直接卖掉,根本不发愁销售。下一步,我们计划在村里建市场,让村民们卖菜更方便。”葛广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