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子剑 通讯员 徐海妍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脱贫攻坚怎么干”牵动公众神经,实现“真脱贫”“脱真贫”需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准之策。下初镇把握精准要义,在脱贫成效上想办法、出实招,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在扶贫攻坚中大干巧干,以满足贫困群众所需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因人定策,扎根基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乡村车间”助力家门口就业
在下初镇古初村的一家服装加工车间内,村民宋书英和其他几个姊妹一起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工衬衣。“去年村里安排我在这个加工厂上班,每个月能有一千多块钱的收入,解决了我们家很大困难。”宋书英说。宋书英今年51岁,丈夫多年前因车祸去世,几乎没有家庭收入,孩子因病每月还要支出一大笔费用,让这个单亲家庭生活更加窘困。“了解到她家的实际情况后,我们将她上报为省定贫困户,并安排她在村扶贫车间就业。”下初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近年来,下初镇通过盘活各村闲置建筑,与企业牵线搭桥,大力发展劳动强度低,适宜贫困人口就业的“乡村车间”,以就业门槛低、就业便利、就业灵活性高的特点,对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基层群众实施精准帮扶,让更多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去年,下初镇为帮助解决古初村困难群众就业问题,主动联系乳山汉泰大麻纺织有限公司,将服装加工车间落户该村。“加工车间吸纳了包括宋书英在内的七名妇女前来就业,其中贫困户四名。工资计件结算,每人每天能有四五十元收入。”古初村妇联主席告诉记者,“在我们村创新畜牧机械厂务工的四名贫困户,工资更是达到每天一百多元。”
为将“乡村车间”这一精准扶贫实策推广落实,下初镇将乡村车间发展情况纳入《下初镇集体经济发展奖励办法》,采取信贷扶持、资金奖励,免租免息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新建、改扩建“乡村车间”。如今,下初镇的“乡村车间”已发展到30个,通过“企业+乡村车间+贫困户”的帮扶模式,“乡村车间”共提供就业岗位482个,人均增加年收入6000元,实现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变“输血”为“造血”,让“乡村车间”真正成为扶贫车间、发展车间、致富车间。
“产业扶贫”激发扶贫新动力
近日,在下初镇下洼村的扶贫大棚里,一颗颗拳头大小的网纹瓜挂在藤蔓上,散发着阵阵果香,工作人员正忙着修剪枝叶,让网纹瓜在阳光下自由生长。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下初镇通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制定了“抓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惠民生凝聚工作合力、强监管谋取长远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大力帮扶,使下洼村迅速摆脱贫困。鉴于之前发展草莓大棚为下洼村带来的扶贫实效,同时也为了跟上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下初镇认真总结,精心筹划,经过市场调研,在去年引进试种1个大棚白草莓的基础上,今年又新栽植6个大棚的网纹瓜,预计6月份成熟上市。反季节大棚不仅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也带动了贫困户就业脱贫。今年69岁的下洼村村民刘书勤已经在扶贫项目基地工作了大半年。刘书勤多年前在外打工时因伤导致腿部行动不便,妻子患肺癌,治疗期间花光了他们家的积蓄。“我身体也不好,上外面打工也挣不到钱,去年自己生病又花了3万多元的医疗费。”刘书勤说,“去年镇上和村里了解我的情况后,给我安排到大棚干活,每天70元,现在累计有一万多元的收入了。”2017年草莓大棚项目总收益21744元, 按投资比例分配专项扶贫资金收益21069.77元(96.9%),部门资金收益674.23元(3.1%)。专项扶贫资金所得收益的35%纳入村级扶贫基金共计7374.4元;11.48%分配给村内已脱贫享受政策贫困户21户31人,每人78元,共计2418元;53.52%由村集体统筹使用,优先用于与扶贫相关的公益性事业和扶贫产业项目扩大再生产,共计11277.37元。
“自从把家里的一亩四分地流转给村里,每年的土地流转租金属于固定收益;平日参与基地日常管理,每天可以获得60元稳定的务工收入;到了金银花采摘季,我和老伴二人参与采摘,每人每天采摘10斤花就能有4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挣6000元打不住。”近日,下初镇三甲村72岁的贫困户张连堂说起现在的生活打心眼里满足。
地处丘陵地带的三甲村,村内90%以上是山地,过去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效益不高,加上缺乏规模的产业项目,村集体经济乏力,全村250户612人,贫困户占了半数。为彻底拔掉“穷根”,三甲村里经过考察,选取市场前景较好、对土壤要求不高的金银花,通过土地流转,开展连片规模化种植,并引进专业合作社,以抗衡市场风险。三甲村通过采取村集体负责土地流转和管护基地,合作社出苗木、出技术并负责包销的形式,走出了一条“土地流转收益+基地务工收益+项目集体增收”的精准脱贫新路子,让村民们不出村在家门口就挣上了钱。
三甲村内受益于土地流转的不只张连堂一家。目前,金银花种植基地中贫困户土地占了近半,参与基地日常管理的也有半数是贫困户,金银花采摘队伍甚至辐射到了周边下洼、古初两村的贫困人口,300多亩闲置荒地“变废为宝”。目前,苹果、旱稻、梅花鹿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已在下初镇遍地开花,仅在三甲、下洼、古初三个省定贫困村,产业扶贫项目就带动就业134人,帮助62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个性化帮扶”帮到群众心坎里
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帮扶是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如何确保精准帮扶帮到点上、扶到根上,是摆在扶贫工作者眼前的现实难题。为实现扶贫工作精准到位,下初镇深入分析致贫因素,找准“病根”,进一步完善帮扶举措,按照 “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帮扶计划,通过与建档立卡贫困户面对面交流,精准掌握贫困户家庭情况,共同探讨脱贫思路,核算收入支出,定准帮扶措施,在加快扶贫步伐的同时,鼓足脱贫发展后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