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垛的竹叶竹竿、高大宽敞的并排车间、扫帚编织工人手指翻飞……走进嘉祥县孟姑集镇前杜村,有种走进工厂的感觉。扫帚并不起眼也不值钱,可前杜村却用这不起眼的小扫帚激活了富农“密码”,2017年销售各类扫帚800余万把,年产值过亿元,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就业2500余人。
政策给力,小扫帚成就“大产业”
“俺们村有200多年加工扫帚的历史,不过之前很多都是在家零散着干,等编好了就拿到集市上去卖,除去进材料的钱和摊位费,一天下来也挣不到几个钱。”前度村村民王淑琴放下手上的活对记者说,“前几年镇里为了扶持壮大扫帚产业发展,成立了青竹扫帚合作社,每把扫帚比自己卖能多盈利三毛到五毛钱。”
记者了解到,前杜村原来只有七八家扫帚加工大户,面积有限,孟姑集镇党委政府为扩大前杜村扫帚产业规模,注册资金2000万元成立了“嘉祥青竹扫帚加工合作社”,并协调土地于2012年建成了扫帚加工产业园,帮助村民统一进料,统一销售。
在村民老杜家中,记者见到了他家的扫帚销售账本。老杜告诉记者,账本上记录了自家扫帚销往全国各地环卫系统,有辽宁、吉林等地。老杜说,自打加入了合作社,自家生意是越来越红火,以前要自己找销路,现在扫帚村的名声打响了,很多外地大企业都慕名而来,成批订购,加工销售、生产运输一气呵成。
产业振兴,两千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村里有了富民产业,就能留住人,尤其是年轻人。”前度村党支部书记李朋强说,加上本村和外村,前杜村扫帚产业大约吸纳了2000余人就业。一把把扫帚,换来了村民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有的村民翻盖了房子,有的购置了私家汽车。
“在家门口编扫帚,一个月就能赚三千多块钱。”李金安今年64岁,因前几年生了一场大病,妻子也身有残疾,家庭条件有些困难,尝试着出去找工作,但由于年龄太大,遭遇了几次挫折后,就留在了家里。据李金安介绍,扫帚基地内的加工分为破捆、挑拣、对面、编织成品四步,每个程序都有着不同的工资,而且干活相对较为自由,在基地内也行,拿回家也行,拿回家的工人需要把成捆的竹子原材料运回家,在基地内干活的按造程序分工拿工资。
“扫帚生产基地吸纳的工人优先考虑贫困群众,尽可能提高工人工资,我们村家庭困难的村民都在扫帚基地里工作。”李朋强告诉记者,扫帚加工生产程序简单易学,目前已吸纳就业人口达到2000余人,不仅解决了孟姑集镇的贫困就业问题,而且带动周边村的村民也走向脱贫致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