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封丘县某乡镇中学学生餐后集体呕吐、腹泻事件登上热搜,引起广泛关注。
食品安全关系人们的生命健康,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更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项目在各地都有开展,河南的这起校园营养餐安全事件并非个例,其他地区也有相关报道。这类事件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校较为多发,只是影响面较小,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营养餐不营养的背后,是有些企业、单位或个人的观念、行为的不干净。本次事件中,涉事学校的营养餐外包给了中标餐饮企业,社会的目光迅速聚集到相关企业身上,企业是否有违规或违法行为还待查实;该校校长表示“换不动”招标的送餐公司,公众对招投标过程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同时,栽赃诬陷、同行竞争等猜测甚嚣尘上,公众也更需真相,以正视听。
农村学生营养餐项目引入第三方企业为学生统一配餐,应是充分考虑到了专业餐饮企业在食品标准化和安全性上的优势,其初衷应是保障学生用餐安全,提高学生用餐质量。但有些地方把好心办成了坏事,导致出现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相关企业、单位和监管部门等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据了解,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学生每天的餐费大多在5—15元之间,扣除各类财政补贴和公益资助,学生实际需要自掏腰包的钱并不多。但学生基数庞大,配餐时间超长,项目总体利润依然相当客观。市场企业具有显著的趋利性,学生配餐这块蛋糕他们肯定想多吃一口。但为什么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有些地方的配餐企业还要压缩成本、降低餐饮质量,是企业唯利是图,贪得无厌;还是中间的利润留在了不该留的环节;或者真是同行竞争,刻意栽赃?其中原委只能等调查结果出炉,但可以肯定的是,学生的营养餐让一些人眼红了。
监管不力,反馈不及时,也是此类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如果在招投标、食品检测、制餐送餐、陪餐反馈等整个监管溯源流程上做得严丝合缝,相信可以有效限制违规违法行为,充分保障学生用餐安全。然而,农村地区是各类监管体系的薄弱地区,这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校园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正因为农村地区监管松懈,反馈渠道不畅,有些地方即使真出了食品安全问题,往往也不了了之。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不论责任在谁,受害的总是学生。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相关企业的全程监管,避免企业“贪得无厌”;另外,既然选择与企业合作,也要充分考虑企业趋利的特性,让企业有合理合法盈利,不至于被逼“抢肉吃”,或者考虑请公益性或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学生配餐;当然,还要强化对主管部门的监督,确保在招投标等程序环节上的公平正义,杜绝贪腐、谋私利和不作为;并注重疏通学校、家长和学生对配餐的评价和反馈渠道,毕竟他们最有发言权。
出现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不能为了私利或私欲而遮羞避丑,大事化小,最后不了了之。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不能把孩子的营养餐变成赚钱谋利的生意,吃教育这碗饭的人更要心存良知,别总惦记着孩子餐盘里那点“肉”。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