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今天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的第二天,可作为改革对象的主力军——教师中的一员,王军的心境却格外平静。
“原本听说要涨工资还挺兴奋,后来又说是误读,也就没什么了。因为从目前来看,看不出自己的生活要发生改变的任何迹象。”作为一名应聘上岗的70后,王军表示,条例中的大多数规定,比如竞聘上岗、聘用合同、考核、奖励和处分等制度,单位早在几年前就实施了。
条例共10章44条2800字,让王军关注的只有工资增长和养老金并轨这两项规定,但“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说法明显太过笼统,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如何操作则缺乏细则。
在业内人士看来,具体如何操作尤其是养老金如何并轨的问题却恰恰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也是阻碍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问题。
如果从199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算起,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进行了近20年,期间由中央和省级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改革文件多达400多个,但从事业单位数量、人员编制以及国家财政负担来看,都缺乏实质性、突破性的改革。
早在5年前,国务院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5省市先行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现在回头来看,除了广东、上海稍有进展之外,山西、浙江、重庆3个省市都基本没动,甚至有媒体发表了题为《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遇阻 试点5年无果》的报道。
除事业单位比较多,涉及人员比较广外,对外经贸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李长安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这里有很多的利益纠葛在里面,导致一部分人对改革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据统计,本次改革共涉及111万个事业单位、3153万事业编制人员。根据2年前出台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现有的事业单位将按照社会功能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3种类别。
但对于有些人而言,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明显就是降级的过程。刘梅,一位媒体行业的老大姐,自从听说她们单位要改企起就开始筹划跳槽:“虽然现在我们单位待遇并不好,但我是副处级,转为企业就什么都不是,这么多年不白混了。不要说名声不好听,就是退休养老金都要差好多。”
据李长安分析,在“官本位”的背景下,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目标远未实现,企业的发展无法摆脱政府部门“有形的手”的指挥。其结果,在大多数民众的心目中,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声望要远高于企业职工,这就是事业单位的改革遭到消极抵制的社会心理根源。
据《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了解,刘梅她后来在原单位改企前成功地应聘到另一家事业单位,不仅继续享受副处级待遇,而且工资还涨了一大截。
统计显示,当前全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人均退休金每月4000元,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而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每月仅2000元,几乎全部由企业在职员工历年缴纳的养老金支付,国家财政不承担或承担很少部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