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多位代表建言
探索多元智能养老模式
□ 本报记者 王春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首经典老歌,不止唱出了歌者情怀,还唱出了千万子女的心声。
然而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如何将“陪父母变老”做成一件浪漫的事,难度可不小。尤其是老年人对养老、医疗的需求不断增长,这种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在一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月4日,多位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建言,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各地应当积极探索多元智能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大力发展智慧养老,通过信息技术将居家老人、社区、政府、服务提供者联系起来,搭建老年服务热线、紧急呼救系统、数字信息管理等平台,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管理、应急救助、生活照料等全方位服务。
医养结合需求旺盛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方林村党委书记方中华,是连任三届的“老代表”,今年是其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第11年,他一直关注农村养老问题。
在推行村居集中养老过程中,有一个问题让方中华心生困惑,“近年来,村集体经济发展得不错,兴办了养老院,多年来却出现了一个问题。受传统风俗观念影响,如果老人在养老院这间房间里过世,其他老人的子女就不愿意再让父母住进去,导致房屋空置率高达50%。”
针对这一问题,方中华代表开展调研,收集意见。他认为,应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化养老才是出路,即使采取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医疗服务也要及时跟上,同时应鼓励社会资本建立专业性养老机构,通过“医养结合”,解决村级集中养老的弊端,提供差别化的养老服务。这样一来,就不存在上述这种不敢入住的情形,切实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
在浙江,随着医改的推进,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了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养老照料中心也基本实现了基层全覆盖。可是,代表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些机构从规划布局到运作机制,仍然存在“两张皮”现象。
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含失智老人)4063万人,完全失能1000多万人,他们最需要医养结合服务,但目前的医疗服务体系不能接纳,养老机构有医疗服务功能的也只有20%。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卫红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日趋庞大,但在现实中,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同时,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难以保障护理需求等问题,也制约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在调研中,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新村街道梨树园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余梅也发现了类似问题,由于养老市场化进程缓慢,各省、市、地区还是以单一的公办养老机构形式为主,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严重滞后,老年人现有住房不能适应老年人生活特性,社区户外环境适老性欠佳,养老服务设施配套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在余梅看来,由于各地区差异性比较大,养老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实施医养结合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工作机制不完善,养老与卫生医疗服务在政策上没有新突破,养老与医疗保险还不能实现无缝连接;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缺乏,从业者综合素质偏低、培训机构不健全、工资待遇低,相应的社会保障不到位;养老与健康服务产业政策不配套,形成不了循环经济。所以,养老健康服务体系很难形成。
优化政府顶层设计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有关医养结合的文件,进行了顶层设计,其中提及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级医院、省级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收到一定效果。
“发展医养结合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聚焦健康产业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创新之举、必由之路。”罗卫红认为,当前,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其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
从顶层设计方面,罗卫红建议,首先要完善标准,从国家层面制定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标准、医养结合机构基本标准,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其次要明确分类,科学规划,认真研究失能老人分布,做好护理型机构建设规划。还要分类施策,经权威评估,医养结合服务对象中,涉及医疗费用的由医保承担;需要长期照护的,由护理补贴、服务补贴或护理保险资金承担。
罗卫红说,应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金融等部门要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融资担保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构建经费保障制度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落实护理补贴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然而目前这项工作进展缓慢。
因此,罗卫红呼吁,要尽快组织专家进行评估,提出较为完善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
“结合老年人对护理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引入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必要的辅助体系。加强顶层设计,设立老年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加快推进康复养老护理一体化,设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推动。”余梅补充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