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肇中在访问山东大学新闻发布会上介绍AMS项目最新进展情况。(摄影:刘祺) |
人民网济南7月8日电(刘祺)“反物质是什么,暗物质源于何处,预计2024年会有个决定性结果。”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7日在访问山东大学时透露了AMS(阿尔法磁谱仪)项目最新研究预期。
AMS是丁肇中教授主持的国际大科学工程,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计划之一,是第一个安置于太空中的最强大、最灵敏的精密粒子探测装置。AMS是目前唯一被永久安放在国际空间站的粒子物理试验设备,主要用于探测宇宙中的奇异物质,包括暗物质和反物质。
两年前,丁肇中教授主持的AMS项目在欧洲核子中心发布了五年太空实验的结果。部分结果显示:AMS通过准确测量铍-硼流强比例,得到关于宇宙线在星系间传播时间的信息,测得银河系宇宙线的年龄大约是1200万年,这是人类首次获得宇宙线的相对准确年龄;对1650万电子和108万正电子的测量显示,电子流强与正电子流的强度不同,随能量变化的行为也不一样,AMS的这一测量结果颠覆了以往实验结果,刷新了科学家对宇宙线的认识;利用3亿个质子事例,AMS将质子流强测量达到1%的精度,结果显示,质子流强不能被简单地描述成单一的幂律谱,质子能谱指数随能量变化,这颠覆了人类之前对宇宙线的普遍认识。
丁肇中介绍,因为暗物质碰撞产生的电子和质子被大量的宇宙线电子和质子覆盖,所以在地球表面很难观测,AMS通过在太空测量暗物质湮灭产生的多余的正电子、反质子来寻找暗物质。丁肇中认为,预计到2024年,人类将对反物质最终结果和暗物质来源得出决定性结果。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AMS项目已经历时16年,耗资21亿美金,先后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科学家参与研究。山东大学于2004年3月参加AMS项目,由程林教授任AMS热系统总负责人,全面负责AMS热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与实验,历时7年完成了在国际空间站上运行的粒子探测装置AMS的热系统,解决了太空粒子探测的关键工作条件保障问题。
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表示,下一步根据AMS项目的需要,该校将计划派出物理学科,特别是粒子物理方向的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与到AMS项目组中,从事探测和寻找暗物质的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