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存款减少1.2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715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621亿元。增减折合,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6546亿元,同比多减5545亿元,存款增速创8年多最低值。
存款增速持续走低,主要原因是同业存款、理财业务的大规模发展,一定程度导致一般性存款逐渐向同业存款快速转化,银行资金运用呈现出非信贷化发展的态势。通俗地讲,就是老百姓不直接把钱存进银行,而是交给余额宝或其他理财产品打理———后者能支付给客户比银行存款利息高得多的收益。
严格来说,这1.23万亿并没有“减少”,而是经过同业存款、理财产品等倒一次手,最终大部分仍曲线回流到银行。但这一倒手,储户因得到比银行利息高得多的收益而“赚了”,银行因白白损失了一大块低吸高贷的息差而“恼了”,央行和银监会因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视线之外且日益膨胀而“急了”。
这样一来,被广大储户热烈拥趸的余额宝们就“悬了”,恐怕难逃被修理的命运。
譬如,日前举办的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以及银监会法规部副主任王科进等,相继发出对互联网金融给予严管的信号。尤以刘士余的态度最为严厉。
刘士余说,下一阶段金融市场发展和创新的重点之一是要下定决心整顿金融同业业务和各类理财业务。否则,极易把投资者导向追逐短期高利、不追求长期回报的趋势,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溢出效应。
刘士余的话有没有道理?
我们承认,他说的现象都存在,也确实有相应的危害。但我们必须追问一句: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如果存款利率放开,银行之间、银行与储户之间就利率进行自由博弈,形成比较真实有效的存款利率,还能有余额宝这样的“资金贩子”存在的空间吗?正是因为管理层过于担心金融风险,迟迟不肯放开存款利率,人为维护银行的高息差和超额垄断利润,才给了余额宝纠合广大储户的力量跟银行讨价还价的机会。在银行和管理层某些人士的眼里,余额宝是投机钻营的寄生虫;但在储户的眼里,余额宝是劫富(银行)济贫(储户)的英雄好汉———就看站在什么立场上评价。
我们认为,余额宝的意义,不在于其直接参与金融资源在实体经济中的有效配置,而是使中国金融垄断的弊端更加显性化、尖锐化,并且使垄断难以为继(维持高息差的银行吸储越来越难)。与其鄙视余额宝算不上创新,不如加快银行业的改革创新。
至于加强对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监管,目前能想到的措施主要包括强制缴纳准备金、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等。采取这些措施,的确能大幅度降低余额宝等风险,天下太平,但其活力也被阉割大半。
真正釜底抽薪的办法是抓紧放开存款利率。如此,储户直接对银行,就不再需要余额宝这种“资金掮客”,余额宝将寿终正寝。———只是不知道银行和相关人士是否愿意放弃吃了多少年的肥肉,是否有自由搏击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