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中心学校充分发挥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将优秀乡土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少年探究乡土文化,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收到积极的效果。
“人文胜迹满载历史,山水之中皆有故事”。高里街道中心学校地处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西部,域内不仅有禹王台、唐槐、一孔桥、禹王湿地等自然、人文胜迹,还有潍县革命摇篮——牟家院村以及清末状元曹鸿勋之祖籍,乡土文化丰厚而有特色。近年来,学校坚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多渠道、全方位实现乡土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发展,通过学科渗透、课程引导、阵地熏陶、主题活动等打造“一体化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就地取材、量体裁衣拓展德育新维度
千年高里,人杰地灵。境内的禹王台已屹立数千年,相传为大禹治水的杰作,承载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科学创新等精神和文化内涵;始建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的一孔桥,至今依然雄伟、坚固、美观,充满着艺术特色和魅力;如诗如画的国家级别禹王湿地公园更是浑然天成,让人陶醉和流连……面对如此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学校基于德育工作的时代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现状,依托教育教学,及时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对这些景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整理和总结。学校分项目、分专题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有关内容的研究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科学的图文材料,为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提供素材基础。如,桥西小学依托“鸿勋故里”资源优势,通过开发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贤”文化并申报有关课题,进行高质量的实施,成为学校德育的亮点工程。
在乡土文化的研究开发中,学校以新时代学生德育为指引,充分渗透青少年思想品德内容,强化爱乡爱国、开拓创新、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等信念教育,激发中小学生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在未来征程中刻苦学习、奋勇拼搏的强大动力。
融合渗透、开拓创新,夯实德育教育新阵地
乡土资源包括了师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以及人和事,能很容易地被认可、接受。高里街道中心学校注重对乡土文化的开发,并使之与教育教学、现代德育相融入、相契合。在具体实践中,他们以“基于立德树人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科研课题为依托,开发乡土文化资源,适应课堂教学和学生德育的需要,编制出一系列特色鲜明、内容翔实的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如“湿地文化”“曹鸿勋书画艺术”“南孙柳编”等,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积极推进乡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渗透,将新时代德育思想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如初中历史课程通过深挖资源,创新整合,设计出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红色文化”课程,带领学生走进牟家院村进行现场教学,并将“坚贞不屈—以德服人—团结拼搏”等学习内容串联起来,强化沉浸式实践体验,突出家国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塑造和品德养成,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了“见人、见事、见物、见思想”的一体化学习效果。
观察体验、动手实验,探索德育新模式
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印象不深,只有体验过才刻骨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渗透体验与感悟的理念,倡导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的学习情境和条件,在实施路径上努力渗透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如在“学习的建议”中,要求学生就所学乡土知识进行体验,通过“查一查”“议一议”“走一走”“画一画”等,设计形式多样的一体化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团结合作等品质。
不仅如此,学校在课堂之余还定期组织学生走进湿地、走进禹王台、走进牟家院、走进鸿勋故里,亲身感受乡土文化的气息,在与古人的对话中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进行信心和理念教育。比如,每月都会组织学生来到禹王湿地,举办“我是小导游”、现场调查、动植物观察等活动,充分感受“地球之肾”对蓝色星球的呵护,同时强化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现代德育需要创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修养,让学生的德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对其未来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学校,必须敢于创新,深入实际,大胆探索,科学举措,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适合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来源:《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