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园里手工制作多样的扎染”“‘开心农场’里采摘饱满的瓜果”“创业沙龙上侃侃而谈”……上述情景并不是某一活动的现场,而是山东省众多职业院校开展特色职业教育的课堂日常,在山东,职业学校不再是差生的“归宿”,学校里的学生也不再浑浑噩噩混日子,相反,他们在多彩的课堂上慢慢拥有了一技之长。
职业教育关乎国计也关乎民生,近年来,山东在全国率先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高地(以下简称“职教高地”),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人才培养端改革;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走向社会。这些举措逐渐打破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形成高素质人才“蓄水池”,职业教育呈现出“各美其美”的发展格局,职教高地效应日益显著。
产教融合 “校企”双向赋能打通成才之路
产教融合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是职教高地发展的关键一环。
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环境“零距离”对接,山东14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共有40余项混合所有制项目,拉动了社会投资近百亿元,加快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同时山东省还建立了产教对话制度,认定142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明确了9项税收优惠政策,突出“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模式,全省中、高职学校平均合作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4家、268家,校企合作成为常态。
近年来,山东被确定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省份,位于泉城济南的齐鲁理工学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12家地方政府、15个学术机构、42个行业、528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建立长期、稳定、互惠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关系, 32个专业分别与甲骨文(山东) OAEC人才产业基地、西王集团有限公司等开办订单班,订单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创新培养模式、共建实验室、共享人才资源、合作编写教材、合作研发,使产教融合、合作育人工作落地生根。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创新产教融合新机制,其中学校与国际一线时尚品牌面料供应商上海赛特丝绸进出口有限公司共建了混合所有制“国际时尚学院”,双方共同制定国际时尚学院章程,明确发展目标和双方的职责。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同时,学校创新时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时尚教育高职品牌。引进纽约帕森斯学院、意大利马兰戈尼学院、IFA等知名院校的先进的设计类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标准、课程资源,打造“双主体、四共享、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时尚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平台+模块”为基础、以“时尚+数字”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了学生必需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数字设计能力。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激发办学活力,鼓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形态,以“混”促“改”。既可以是学校层面整建制混改,也可以是二级学院层面混改;既可以混合举办生产性实训基地、技能培训基地,也可以合作举办专业、培训等办学项目。
学校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校企”双向赋能,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与隔阂,逐渐形成学校与企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壮丽景观;学校推进专业学科建设,加强知识与工作的紧密衔接,更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软着陆”。
改革创新 激活人才培养端“一池春水”
职业教育好不好,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人,也是学校推进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人才培养端的学校,如何搭建育人成才新平台,促进学生发展,用好改革创新是其关键一招。山东省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学校自主设立内设机构、岗位、确定用人计划、招聘人才,大力进行新课堂、新教学模式探索,这些举措极大激发了学校发展活力和干事创业动力。
相较于用“考核”“监管”来督促教学模式改革,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用“成绩”倒逼教学模式转变,“全部教室实现全时段视频监控,手机端、电脑端实现实时登录,身份证信息验证等技术手段均以落地”在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的智慧教室里,副院长李德福介绍到。2018年开展学校发起了一场“决战课堂,决胜优质”的攻坚战,全院领导带头,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课堂“推门听课”,每月发布教学工作动态,现场反馈、月度教学工作会、年度教学工作会议相贯穿,彻底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类问题;每月修订一条教学管理制度,直至形成教学管理制度闭环,教学秩序全面提升。
同时,学校全面取消毕业清考,主干核心课程实现教考分离,考核评价方式逐步多元化,课堂教学、技能实操、阶段实习、技能竞赛等环节成为综合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现在靠‘突击’基本不可能了,不注意平时学习的积累,“‘挂科’变得很现实“大二的王鹏同学面对教学新变化有着切身感受。
近年来,山东还建立起高水平教师引进“绿色通道”,以测试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为主,对业界优秀人才可采取试讲、技能操作、专家评议或直接考察的方式组织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学校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提高,最终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引进活水,激活教育教学,山东下足了力气。
比如,山东交通职业学院里有一堂特殊的思政课,在工地旁的一个板房里,学生与老师围坐一起,没有黑板、没有PPT,略显简陋的思政“课堂”却让在那里顶岗实训的同学们倍感亲切。这种教学方式离开了传统的课堂,思政课教师运用更加贴近专业的案例,在施工工地现场教学,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探索“三元融合、理实一体”思政育人新路径,实现了思政课和专业课一起协同育人,充分挖掘和运用各专业课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专业融入,增强思政课体系的吸引力、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教育环节和教育主体的同频共振。
服务社会 为区域经济贡献“学院智慧”
劳动者素质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越来越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据统计,近几年来,全省职业院校平均每年为社会培养输送60万名左右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毕业生。在山东省加工制造、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家政和养老服务、高速铁路、民航、信息服务等8大快速发展行业中,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位于美丽海滨城市的威海海洋职业学院以创新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为区域渔业经济健康发展做出职业院校的贡献。受威海市政府委托,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学院成立威海市海洋生物健康促进中心,以创新服务区域发展需求为明确导向,在推动专业融入行业一体化协同发展,服务渔村振兴方面强力赋能,为威海市海洋生物疫病监测防治,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渔用药物耐药性监测普查,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培训等,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支持,护航区域渔业经济健康绿色发展。
又如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立足淄博,整合当地文旅资源,繁荣了当地文化旅游事业。曲冰黑陶、核雕、周家老染坊、染缬技艺等“非遗”文化落户学校“1960丝绸文化创意园”,成为淄博市学生研学游和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热门活动项目。学院每年组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充分展示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和传承保护。燕川剪纸、曲冰黑陶、核雕、周家老染坊、周村丝绸、锦灰堆、织锦、汉民族服饰、染缬技艺等与学校专业相关的非遗文化,更是让学生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在2020年9月29日山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进展情况时,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在回答媒体提问时指出,在职业教育方面,山东省一方面抓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促进高质量就业,全省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另一方面,致力于给各类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发展的希望和公平的机会,不断健全考试招生制度,基本搭建起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开始改变,职业教育吸引力大为增强。(记者 宋海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