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市举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发布并解读《青岛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未来三年,青岛市将立足产业基础,紧扣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计划到2027年力争实现产业链规模达到3000亿元,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应用高地。
经过多年发展,青岛汽车产业拥有整车生产企业8家、零部件企业逾千家,积累了一定的汽车产业发展经验。与此同时,青岛汽车产业从单车智能加速驶向智能网联时代。青岛市将既有产业经验与前沿发展方向有机结合,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突破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根据《行动计划》,青岛市确立“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整车生产突破式发展、整车出口跨越式增长、关键配套系统性重塑、智慧基础设施初步构建”5大主攻方向以及“三极支撑、多点突破”的产业布局原则。同时,将实施“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塑强整车带动能力、打造一批优势产业、推动多场景示范应用落地、有序布局智能基础设施”5大类重点任务,共16项。
会议期间,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联合蘑菇车联科技信息有限公司、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青岛中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发起并现场签署了《“车路云一体化”创新发展青岛共识》,围绕数字出行和数字交通等细分领域,达成安全发展、应用导向、自主创新、协同融合等合作共识。“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青岛)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现场签约。
据悉,“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是通过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云的物理空间、信息空间融为一体,基于系统协同感知、决策与控制,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交通系统安全、节能、舒适及高效运行的信息物理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克强在主旨演讲中介绍:“‘车路云一体化’是我国立足自身汽车产业和通信基础设施优势,在深入研究单车智能的瓶颈问题和产业禀赋优势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方案。”
青岛市在推动智能网联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青岛市共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121条,涉及市南区和市北区等8个区(市),并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同时,青岛市选择典型区域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更大范围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
根据《行动计划》,青岛市将加快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分批次推进交通信号、交通监控系统、道路感知系统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广前装或后装支持直联通信接口和北斗高精度定位车载终端车辆不少于1000辆。
蘑菇车联科技信息有限公司山东区域负责人孙海龙表示,未来会在青岛投入大量的自动驾驶车辆,包括自动驾驶小巴车、环卫清扫车等。通过路测以及云平台的建设,实现“数据上车”,使车辆的安全性、通行效率以及整体的智慧交通达到更好的效果。
大会上,青岛市发布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典型应用场景,涵盖公共交通、旅游观光、智慧安防、环卫清扫、货运物流、外卖配送、自动充电等领域。未来,青岛市将持续开放全域化、多维度应用场景,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青岛市整车产量力争超过13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40%,实现网联化先发引领、智能化大幅跃升、电动化全面渗透。
青岛市将围绕固态电池和智能座舱等重点领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整车开发及研发创新能力,持续放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能力和规模效应。力争到2027年,全市新增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平台超过20家;动力电池、智能座舱系统、车规级芯片、智能底盘等关键领域配套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规模超500亿元;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超过1000公里,小型低速非载人自动驾驶场景全域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