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报道,滴滴顺风车回来了。在停摆了一年多之后,昨天(6日),滴滴宣布其顺风车业务将从11月20号起,陆续在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沈阳、北京、南通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
去年5月6号,一名空姐在河南郑州乘坐滴滴顺风车时遇害。没想到仅过了3个多月,去年8月24号,又有浙江乐清的一名女乘客乘客在乘坐滴滴顺风车时被司机杀害。随后,滴滴公司宣布从2018男8月27号零时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内部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和产品逻辑;同时对现有的客服体系进行整改升级,加速梳理优化投诉分级、工单流转等机制。
按照滴滴发布的方案,在顺风车下线的这435天里,他们收到了30万条用户建议,进行了330 项功能优化,包括提升用户准入门槛、不再在订单中对车主显示乘客性别等。但同时,也有一些措施遭到了用户的质疑。比如,对女性乘客设置了特定服务时间,晚上8点后女性用户就不能打顺风车了,这被很多人认为是对女性用户的歧视。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能保证绝对安全的办法?或者说,在安全的底线丝毫不能让步的前提下,到底怎么才能尽最大可能维护好乘客、司机和平台等各方的利益?平台的社会责任底线和管理义务极限又分别在哪里?
滴滴顺风车业务引入失信被执行人无法注册车主、给用户打分等制度
自从去年滴滴顺风车连续发生两起恶性事件后,滴滴成为了众矢之的,顺风车业务从去年8月27日下线至今,滴滴将宝押在了安全上,不断地迭代安全产品,同时内部则成立了安全指挥部,组长和副组长的职责程维和柳青各挑一头。
而这一次顺风车的“复活”,看得出滴滴的小心翼翼。根据方案,试运营期间,滴滴顺风车首先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的顺风车平台服务,试运营期间不收取信息服务费。
而对于大家关心的安全准入问题,滴滴也给出了答案——引入失信人名单筛查。滴滴工作人员,可公开查询到的失信被执行人无法注册成为顺风车车主。
不过对于不少用户建议的,增加对车主的信用记录审核无法实现。滴滴方面称,由主管部门设立和维护的个人信贷和信用数据库目前仅向信息主体本人和部分金融机构开放,滴滴顺风车作为信息服务平台,不是信用记录的信息主体本人,也不是金融机构,并不能接入。
此外,秉承司乘平等的原则,滴滴顺风车还将原有的“信任值”升级为“行为分”,根据用户最近收到的评价、投诉等信息进行履约、友好等多维度综合评估。如果用户不遵守平台合乘规则,导致行为分降低,可能会影响顺风车服务的正常使用。
顺风车可以说是一直被舆论拿着放大镜检视着,安全、定价、法律责任,每一个问题都像是火药桶上的引线随时都能引爆舆论场。“怕,就是害怕,就是怂”,这是滴滴总裁柳青在今年7月媒体开放日上,所谈及顺风车业务迟迟不上线的原因。
不过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吕本富看来,顺风车的形式最符合共享经济的理念,再加上顺风车的确能满足高峰期用车的需求,因此滴滴在顺风车业务上的回归只是早晚的事情。
顺风车业务在公益和因之间游走,监管方式还需进一步跟进
现如今宣布以试运营回归的滴滴顺风车,会迎来怎样的新命运呢?
除了面对内部巨大的压力以外,滴滴顺风车回归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虎视眈眈的同行们。一年过去,顺风车的江湖早已不再是滴滴一家独大,哈罗出行、嘀嗒出行、曹操出行都已经“积极”在顺风车领域布局,纷纷抢食滴滴曾经的蛋糕。揣着小心翼翼的滴滴在试运营后还能不能在全国铺开业务,可能需要交给时间来回答。
此外,面对同行竞争、舆论关注,滴滴以及所有顺风车平台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网约车平台所处的权责真空地带。目前来看,车主、乘客和平台,三者之间权责难以划分,即便是现行的法律法规规定顺风车应该是非运营车辆,但收费的顺风车始终在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游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向记者表示,未来顺风车要想真正实现安全运营,除了制定法律法规以及平台参与进行治理以外,同时还要让消费者参与进来,引入协同共治。要鼓励消费者对于顺风车司机在运营当中的违规失信、违约侵权行为,积极检举,有关的监管部门要畅通投诉渠道,甚至要对消费者进行物质或者精神的奖励。
滴滴总裁:顺风车因安全问题只能“如履薄冰”地运行
针对舆论反应最激烈的“女性晚间不能乘车”的规定,昨天晚上,滴滴出行总裁柳青通过微博回应说:我自己作为一个资深女白领,也觉得现在的顺风车产品功能对女同学们不太好用,给朋友们心里添堵了。但是在安全的问题上,还真是有点儿如履薄冰地在试运行。恳请大家多给我们一些时间。
客观地说,从增加出行选择、降低出行成本的角度看,有顺风车一定比没有顺风车好。但血的教训殷鉴不远,任何便捷、成本都不是刚需,安全才是唯一的刚需。从这个角度看,滴滴的各类措施的初衷是积极的,公众对此提出的各种疑问甚至反对意见也是积极的,双方是在为安全这个刚需相向而行。
顺风车重新上线,不论滴滴公司说了什么,公众一定是不看广告看疗效。正如交通运输部此前所要求的,滴滴公司要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切实改变承诺多、整改少的工作方式,加强整改,规范经营,切实保障乘客安全和社会稳定。当然,不只是滴滴公司,要想让整个顺风车行业未来“一路顺风”,滴滴出行总裁柳青用的那个关键词说得很对,那就只能“如履薄冰”。必须记住,一旦安全意识和企业责任的弦稍有松懈,那么不光是整个行业的未来,更是乘客的生命安全,都有可能在转瞬之间轰然崩塌。
记者 冯烁 |